正确答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限>0.12秒,而窦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限<0.12秒

B

题目:有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下列中哪项是错误的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Ⅰ导联属标准双极导联,其正极应安放在
  • 左手


  • [单选题]关于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的鉴别要点,不正确的是
  • 前者不会发生晕厥,后者常发生晕厥

  • 解析:快慢综合征同样可以发生晕厥。

  • [单选题]按Lown标准,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义为
  • ≥30次/小时


  • [单选题]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是
  • 除窦房结以外的心房任何部位


  • [单选题]目前动态心电图检查使用的导联系统不包括
  • Frank导联系统

  • 解析:Frank导联系统为X、Y、Z轴正交导联系统,主要应用于心电向量图检测。

  • [单选题]关于起搏器电极导线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单极起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起搏脉冲信号幅度高

  • 解析:起搏器电极导线分为单极和双极,单极电极导线的顶端电极(-)与脉)中发生器的金属壳(+)组成单极起搏及感知,双极电极导线的顶端电极(-)与体部的环状电极(+)组成双极起搏及感知(两者相距5~10mm)。单极电极导线的特点是阴极和阳极之间距离较远,因而心电图上记录的起搏脉冲信号幅度高,形成的感知电场大,抗干扰性能差;双极电极导线的特点是阴极和阳极之间距离较近,因而心电图上记录的起搏脉冲信号幅度低,形成的感知电场小,抗干扰性能好。

  • [单选题]关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机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 解析: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相对不应期延长,大于PP间距;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留下很短的相对不应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为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04z0d8.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耳鼻咽喉科(正高) 医院药学(正高) 超声医学技术(正高)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正高) 急诊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92)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4) 公卫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住院医师规培(口腔正畸科) 医学临床三基(药师) PRK-LASIK医师、技师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