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列缺

C

题目:既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的穴位是

解析: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方法是
  • 舒张进针法

  • 解析: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只应用刺手将针刺入穴法的方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巾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以下4种: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 (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

  • [单选题]以下哪组经脉属于表里关系
  •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 解析:表里配对关系:   脏腑的属络关系就是相应经脉的表里关系:6对   太阴----------------阳明   厥阴----------------少阳   少阴----------------太阳

  • [单选题]养生中的"养"不包括的是
  • 滋养


  • [单选题]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证属
  • 阴阳两虚


  • [单选题]半夏泻心汤适用于
  • 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症见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吐下利者

  • 解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所致。治宜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方中半夏散结消痞,和胃降逆,干姜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黄连黄芩泻热开痞,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炙甘草调和诸药,七味相合,使寒热得除,气机得畅。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意在和胃而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适于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之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重在调中补虚,适于胃气虚弱,寒热错杂之痞证。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19dmr.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中医妇科学(正高) 儿童保健(正高) 胸心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19) 皮肤与性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38) 中医护理中级职称(代码:374)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 住院医师规培(神经内科) 住院医师规培(麻醉科) 住院医师规培(口腔内科) 医学临床三基(药师)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