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胃黏膜内中性粒细胞增多

C

题目:女,65岁。反复不规律上腹部胀痛3年,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患儿男,7岁。因发热、头痛半日于1月30日来急诊,来诊前曾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青霉素过敏(曾于用药后出现皮疹)。查体:体温39.6℃,胸腹及四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颈抵抗(±),克氏征(-)。该患者治疗宜首选
  • 氯霉素

  • 解析: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多数患儿起病较急,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则起病急骤,可迅速出现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可表现为颈项强直。由于该患儿青霉素过敏,而且病原菌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该患儿选择用氯霉素100mg/(kg?d),故选A。其他四种药物不适用于治疗该患儿的疾病。

  • [单选题]急性重症胆管炎并发休克,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
  • 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

  • 解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原则为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及早而有效地降低胆管内压力,通常采取的措施是联合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恢复血容量,对症治疗,抗休克的同时及时行手术治疗(通常用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故选D。

  • [单选题]患者张某,拟诊伤寒入院,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入院后第4天结果,TH 1:80,TO 1:80,TA、TB、TC l:40;入院后第12天,TH、TO 1:320,TA、TB、TC 1:40,可诊断为
  • 伤寒

  • 解析:本题为应用题,考核对肥达反应的结果解释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丙中的意义。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含有0(菌体)抗原和H(鞭毛)抗原,它们感染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中0抗原为共同抗原,H抗原分为伤寒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H抗原A、B、C。肥达反应系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茵0抗原和H抗原,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A、B、C与患者血清进行半定量凝集试验。根据血清中抗体的凝集滴度及动态变化,用以辅助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的血清学方法。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发病后2周,其血清抗体滴度明显增高,一般地区人群中O凝集滴度(TO)≥1:80,H凝集滴度≥1:160;或发病后期至恢复期O、H滴度较发病初期增高至≥4倍者,有诊断价值。本例肥达反应结果,支持诊断为伤寒,而副伤寒H凝集滴度(TA、TB及TC)均低,且无动态性升高,可否定副伤寒。

  • [单选题]可出现牵涉痛的疾病是
  • 心绞痛

  • 解析: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胆囊炎、胆结石症发作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发生阑尾炎时,发病开始时常觉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患胃溃疡和胰腺炎时,会出现左上腹和肩胛间疼痛;肾结石时则可引起腹股沟区疼痛等。在临床上,这些现象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故正确答案为D。

  • [单选题]初次应答最主要的特点是
  • IgM产生的快

  • 解析:初次应答有以下几个特点: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称为诱导期。潜伏期的长短视抗原的种类而异,如细菌抗原一般经5~7d血液中才出现抗体,病毒抗原为3~4d,而毒素则需要2~3周才出现抗体。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

  • [单选题]SLE可出现
  • 面部皮肤对称性红斑

  • 解析:SLE约40%患者有面部典型红斑称为对称蝶形红斑。急性期有水肿、色鲜红,略有毛细血管扩张及磷片状脱屑,严重者出现水疱、溃疡、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手掌大小鱼际、指端及指(趾)甲周红斑,身体皮肤暴露部位有斑丘疹、紫斑等。故选A。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1l9lnv.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耳鼻咽喉科(正高) 全科医学(副高) 疾病控制(副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副高) 输血技术(师)(代码:214) 中医临床三基(医师) LA物理师 医学基础知识 官方兽医 临床营养(士)
    推荐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