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血苯丙氨酸
A
题目:苯丙酮尿症患儿需定期监测
解析: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所以需定期监测血苯丙氨酸,选A。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男性,马车翻车时砸伤下腹部,查体:耻骨联合处压痛,挤压试验阳性,膀胱胀满,橡皮导管插入一定深度未引出尿液,导管尖端见血迹,此时应考虑
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
解析:患者耻骨联合处压痛,挤压试验阳性,考虑尿道损伤引起,且有膀胱胀满,未导出尿液但可见血迹,故尿道断裂可能性最大,考虑为砸伤骨盆至骨盆骨折,挤压尿道,引起尿道断裂。
[单选题]初孕妇,27岁。妊娠38周。骨盆外测量:骶耻外径18.5cm,髂嵴间径27cm,坐骨结节间径7.5cm。本例孕妇的骨盆应诊断为
漏斗形骨盆
解析:正常骶耻外径18~20cm,正常髂嵴间径25~28cm,正常坐骨结节间径8.5~9.5cm。题中除坐骨结节间径小于正常值外其余均正常,故为漏斗形骨盆,故选D。
[单选题]子宫内膜癌已累及宫颈间质,其分期应为
Ⅱ期
解析:Ⅰa期: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或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Ⅰb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Ⅱ期肿瘤累及宫颈间质,但是未播散到子宫外。Ⅲa期:肿瘤累及子宫浆膜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Ⅲb期:阴道和(或)宫旁受累。Ⅲc1期:盆腔淋巴结转移。Ⅲc2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Ⅳa期:肿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Ⅳb期:远处转移,包括腹腔转移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单选题]免疫系统消除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机制是
诱导特异性CTL产生
解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为一种特异T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作用,对某些病毒、肿瘤细胞等抗原物质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与自然杀伤细胞构成机体抗病毒、抗肿瘤免疫的重要防线。正确答案为B。
[单选题]与散发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病因无关的是
碘缺乏
解析: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甲状腺不发育或发育不全,可能与体内存在抑制甲状腺细胞生长的免疫球蛋白有关;其次为甲状腺素合成途径中酶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促甲状腺激素缺陷与甲状腺或靶器官反应低下所致者少见。
[单选题]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查方法不包括
粪便涂片革兰染色
解析: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确诊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直接检查:许多传染病可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检出病原体而确诊。②病原体分离:细菌、螺旋体及真菌等,可用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 。立克次体及病毒分离则需应用动物接种或组织培养,因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故一般多用于科研工作而不作为临床诊断 。病原体检测标本可用血、尿、粪便、皮疹、痰、脑脊液、骨髓及其他体腔液等 。③免疫学检查:包括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其中特异性IgM抗体出现最早,可用做早期特异性诊断,特异性总抗体或IgG抗体,需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者才有诊断意义,故一般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只能做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特异性抗原的检测亦为病原体存在的直接证据,故其意义较特异性抗体检测更重要,多用于检测病原体不能分离培养的疾病;皮肤试验用特异性抗原做皮内试验,局部出现明显阳性反应者提示有该病感染 。④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生物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探针,用斑点杂交或原位杂交法,检测血或组织中特异性病原体的核酸或毒素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能把标本中的DNA分子扩增100万倍以上,可显著提高其检测灵敏性,但需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且易出现假阳性 。粪便涂片革兰染色属于形态学检查 。
[单选题]对败血症有确诊依据的是
血培养
解析:对败血症有确诊依据的是血培养。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1lvry8.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