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超声引导局部介入治疗

D

题目: 患者男,76岁,因“腹部不适1周”来诊。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30余年,发现肝硬化20年,肝功能失代偿。常规超声:肝硬化,肝右叶低回声结节,3.0 cm×2.8 cm×2.5 cm,似有晕征;脾大。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脉冲波多普勒技术的局限性是(选择二项)
  • 信号混迭测血流速度受脉冲重复频率影响

    深度影响最高流速检测

  • 解析:脉冲波多普勒技术的局限性(一)最大频移值也即最大速度值受脉冲重复频率的限制(fd=PRF/2)。 (二)脉冲重复频率与检测深度 PRF与检测深度(d)的关系为PRF=c/2d,即d=c/2PRF,说明检测深度受到PRF的影响。 (三)深度测量与速度测量互相制约 检测深度d与速度V的乘积公式如下:Vd=c2/8f0cosθ,c(超声传播速度)、f0(发射超声频率)在公式中是恒定值,Vd是常数,即V增大d就必须减少,反之亦然。 (四)多普勒回声信号混叠 当被检测目标的运动速度即频移超过fd=PRF/2时,回声信号被截断为两部分,在零位基线反方向一侧显示被截断的多普勒流速曲线频谱,这种多普勒流速曲线回声信号的显示称为混叠或倒错。

  • [多选题]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包括
  •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 解析: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 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 发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 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小脑上动脉 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 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迷路动脉 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 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 [多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最多见

    斑块的基本结构包括斑块表面的纤维帽、核心部、基底部和上下肩部

    按形态学分类将斑块分为规则型、不规则型和溃疡性斑块

  • 解析: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表现为一侧颈内动脉全程纤细呈“串珠样”,血流充盈不全。通常IMT≧1.0mm界定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本题正确答案BDE

  • [多选题]胎儿颈项透明层(NT)测量时须注意
  • 胎儿头臀长45 mm~84 mm

    胎儿自然伸展姿势时测量,不能过伸和过屈

    应测量多次,并记录测量所得的最大数值

    应将图像尽量放大,使影像只显示胎儿头部及上胸,令测量游标的轻微移动只会改变测量结果0.1 mm

  • 解析: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测量NT。

  • [多选题]关于各向异性伪像,叙述错误的有
  • 仅见于肌腱结构

    肌肉的各向异性伪像最明显

  • 解析:各向异性伪像,尤其在肌腱止点处, 纤维走行方向改变以一定倾斜角度附着在骨骼上, 或回声缺失,而导致假阳性。

  • [多选题]需要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鉴别的疾病有
  • 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先天性白内障

  • 解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在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居眼内恶性肿瘤的首位。临床上是白瞳症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因此需要与先天性疾病及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4l7o51.html
  • 相关资料
    考试资料
    相关科目: 神经内科(正高) 麻醉学(正高)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正高) 超声医学(正高) 中医妇科学(副高) 临床营养(副高) 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5) 中医耳鼻喉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7)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妇科) 执业兽医(兽医全科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