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乳酸性酸中毒
C
题目:患者,女性,41岁,有多年肥胖史,近5个月自觉口渴,体重急剧下降,尿糖显现阳性,空腹血糖8.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6.1mmol/L。
解析:3.本题考查要点是“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乳酸性酸中毒、体重减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关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于受者体内存在抗同种异型抗原的抗体
超急性排斥反应往往发生于移植后最初24小时内
急性排斥反应往往在移植后数日出现
急性排斥反应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
解析:(1)超急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24~48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其产生原因是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 抗原、ABO 血型抗原和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在移植术后,这些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移植的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 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种异基因移植史的个体体内易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基因抗原的抗体。 (2)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异基因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的数周或数月后发生。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和CD8+T细胞介导的对移植物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移植物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实质细胞的坏死。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也称急性体液排斥反应。被排斥抑制物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症及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这种排斥反应可能由针对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HLA 分子的IgG 类抗体引起。 (3)慢性排斥反应 一般在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移植物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化。纤维化是慢性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慢性结局。故选择ABCD。
[单选题]有关药品包装、标签规范细则对命名的要求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通用名必须用外文显著标示,通用名与商品名用字的比例不得小乎1/2(面积)
解析:《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第三十六条规定:药品商品名称不得与通用名称同行书写,其字体和颜色不得比通用名称更突出和显著,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称所用字体的1/2。《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中还规定:药品通用名称应当显著、突出、字号和颜色必须一致,并符合以下要求:①对于横版标签,必须在上1/3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对于竖版标签,必须在右1/3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②不得选用草书、篆书等不易识别的字体,不得使用斜体、中空、阴影等形式对字体进行修饰。③字体颜色应当使用黑色或者白色,与相应的浅色或者深色背景形成强烈反差。④除因包装尺寸的限制而无法同行书写的,不得分行书写。药品商品名称不得与通用名称同行书写,其写体和颜色不得比通用名称更突出和显著,其字体以单字面积计不得大于通用名称所用字体的1/2。
[单选题]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M胆碱受体阻断药是
东莨菪碱
解析:东莨菪碱为颠茄中药理作用最强的一种生物碱,可用于阻断副交感神经,作用与阿托品相似,其散瞳及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比阿托品强,也可用作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对呼吸中枢具兴奋作用,但对大脑皮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的作用类似颠茄碱,但作用较强且较短暂。临床用的一般是它的氢溴酸盐,可用于麻醉镇痛、止咳、平喘,对动晕症有效,也可用于控制帕金森病的僵硬和震颤。
[多选题]薄层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内容有
检测灵敏度
比移值
分离效能
解析:《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薄层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检测方法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使斑点的检测灵敏度、比移值(Rf)和分离效能符合规定。
[多选题]药品标签需要特别注意标示
药品通用名或商品名、剂型、剂量和数量
用法用量
患者姓名
贮存方法和有效期
调剂药房的名称、地址和电话
解析:本题考查药品标签。特别注意标识以下几点:①药品通用名或商品名、剂型、剂量和数量;②用法用量;③患者姓名;④调剂日期;⑤贮存方法和有效期;⑥有关服用注意事项(如餐前、餐后、睡前、冷藏、驾车司机不宜服用、需振荡混合后服用等);⑦调剂药房的名称、地址和电话。
[单选题]会引起可逆前庭反应的药物是
米诺环素
解析:米诺环素为高效、长效的半合成四环素。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2~4倍。不良反应与其他四环素相同。但能引起可逆性前庭功能紊乱(呈剂量依耐性,女性比男性多见),表现为眩晕、茸鸣、共济失调伴恶心、呕吐等。常发生于最初几次剂量时,停药24~48小时后可恢复。另一半合成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去甲金霉素也会引起可逆前庭反应。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60rmm2.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