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支气管哮喘,猩红热

B

题目: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常见于

解析: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常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疾病(支气管哮喘、猩红热)、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和传染病等。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血液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 解毒功能

  • 解析:血液的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功能、防御功能。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E。

  • [单选题]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使用低倍镜观察的目的是
  • 观察血细胞分布及染色情况


  • [单选题]核染色质出现明显空隙
  • 中幼红细胞

  • 解析:红细胞系中幼阶段时,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粒细胞系统中,中幼粒细胞阶段胞质中开始出现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在裸核型巨核细胞阶段,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质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 [单选题]流感嗜血杆菌主要通过人体哪个部位引起感染
  • 呼吸道

  • 解析:流感嗜血杆菌通常从鼻和喉部开始侵犯人体的呼吸系统。

  • [单选题]支原体初代分离培养时,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典型菌落呈
  • 油煎蛋状

  • 解析:支原体繁殖慢,生长需要胆固醇和葡萄糖,液体培养物在相差显微镜下为球形或双球形及长丝状,平皿上菌落呈草莓状,反复传代后呈“荷包蛋”状菌落。半固体培养基上可见细小粒状菌落。

  • [单选题]棒状杆菌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染色或异染颗粒是因为胞质内含有较多的
  • RNA+多偏磷酸盐

  • 解析:白喉棒状杆菌用Neisser或Alber等染色使这些颗粒与菌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

  • [单选题]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检测抗核抗体初筛实验的"金标准"是
  • 间接免疫荧光法,以Hep-2细胞为细胞基质片来提供抗原的来源


  • [单选题]具有抗原递呈能力的吞噬细胞是
  • 巨噬细胞


  • [单选题]非免疫原性的佐剂是
  • 石蜡油

  • 解析:具备免疫原性的佐剂有卡介苗、枯草分枝杆菌、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脂多糖、细胞因子等,不具备免疫原性的佐剂有氢氧化铝佐剂、磷酸铝、磷酸钙、石蜡油、羊毛脂、表面活性剂、藻酸钙、多聚核苷酸、胞壁肽等。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75mng.html
  • 相关资料
    考试资料
    相关科目: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正高) 内科护理(正高) 呼吸内科(副高) 烧伤外科学(副高) 急救护理(副高) 内分泌学主治医师(代码:309) 口腔正畸学主治医师(代码:357) 中医耳鼻喉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7) 住院医师规培(放射肿瘤科) 公卫助理医师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