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A

题目:患者,男,35岁。髋关节置换术后7天。现症见右侧下肢肿胀、疼痛,抬高患肢后可好转。

解析:1.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病因有: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风险因素有:肥胖、吸烟、创伤、骨折、手术、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心力衰竭、恶性肿瘤、中心静脉置管、长途航空旅行等。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通过影响微管蛋白装配从而产生抗肿瘤活性的药物是
  • 紫杉醇

    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

    依托泊苷

  • 解析:干扰微管解聚形成的药物有两大类:长春碱类和紫杉醇类。紫杉醇类的代表药物是紫杉醇和多西他赛。 长春碱类代表药物是长春新碱和长春瑞宾。故选择ABCD。

  • [多选题]服用后宜多饮水的药物包括
  • 氨茶碱

    蛋白酶抑制剂

    别嘌醇

    磺胺类药

  • 解析:本题考查服用药品的特殊提示。服用后宜多饮水的药物包括:平喘药(氨茶碱等)、利胆药、蛋白酶抑制剂、抗痛风药(别嘌醇)、磺胺类药等,而硫糖铝属于限制饮水的药物,以避免在胃中形成的保护层被水冲掉。

  • [多选题]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有( )。
  • 疟疾

    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过敏性休克

  •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①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及流行性感冒。②物理化学损害,如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铅、汞等,应用化学药物如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③血液病如再障、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等。④过敏性休克、重度恶病质。⑤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选项A、B、C、E符合题意。选项D的“糖尿病酸中毒”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E。

  • [单选题]吐血的特有症状为( )
  • 血中夹有食物残渣


  • [多选题]下列关于散剂包装材料防湿性能的比较,正确的是
  • 蜡纸A大于玻璃纸

    桐油纸大于膀胱纸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954m1o.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疾病控制(正高)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正高) 肿瘤内科学(副高) 放射医学(副高) 康复医学(副高) 儿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2) 核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45)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住院医师规培(精神科) 医学临床三基(医院管理分册)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