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络穴共有( )
正确答案 :B
15个
[单选题]月经量少,色淡质稀3个月,面色无华,乏力身倦,食少腹胀,心悸失眠,舌淡,最宜诊断为
正确答案 :A
心脾气血两虚证
[单选题]手少阳三焦经的主治特点是
正确答案 :A
侧头、胁肋病
[单选题]夏某,女,60岁。近5年来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平素倦怠乏力,面白无华,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C
主穴基础上可配脾俞、胃俞,但不用灸法
[单选题]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治宜
正确答案 :B
大承气汤
[单选题]桂枝汤证汗出的病机是
正确答案 :B
营卫失和,卫不固营
[单选题]多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疼痛的拔罐法是
正确答案 :D
多罐法
解析: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1)留罐法:又称坐罐法,为最常见的吸拔形式。是指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留罐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擦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本法常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和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肌肉松弛的部位,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证,如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单选题]针灸治疗肠痈,选取的主要经脉是
正确答案 :D
足阳明、太阴经
解析:肠痈
【病因病机】
多因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不洁之物,致肠胃痞塞;或过食油腻辛辣,湿热内蕴肠间;或暴食后急迫奔走或腹部用力过度,肠络受损,瘀阻不通。以上原因皆可引起肠腑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积热不散,腐肉成痈。本病病位在大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湿阻、热腐,基本病机为肠腑气蕴,热盛肉腐。
【辨证】
主症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阿是穴 阑尾 上巨虚
配穴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便秘加腹结。
操作 诸穴均用毫针刺法。留针30~60分钟,每日针2次。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选取右天枢、右阑尾穴,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60分钟,每日2次。
(2)耳针法 选取阑尾、神门,中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2次。
[单选题]孙思邈医德思想中不包含的提法是
正确答案 :E
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解析:孙思邈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单选题]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正确答案 :C
隐性感染
[单选题]芳香药多具有
正确答案 :A
辛味
解析:辛味 能行——行气、活血
能散——发散
①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血阻滞证;
②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单选题]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组成的方剂是
正确答案 :A
玉女煎
[单选题]根据原文伤寒"干呕、发热而咳"的病机是
正确答案 :E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单选题]霍乱兼表证治用分利兼表散法,后世称为急开支河,共代表方剂为
正确答案 :C
五苓散
[单选题]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北方之域多
正确答案 :D
脏寒生满病
[单选题]黄疸病中,最多见的病机是
正确答案 :D
湿热发黄
解析:湿热并重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病因病机: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交蒸,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则不欲饮食,若勉强进食,反而增湿助热,湿热上冲,则见头目眩晕、心胸不安。湿热郁蒸日久累及血分则形成黄疸。
证候: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湿热倶盛。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黄疸,湿多热少。
证候: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小便不利,苔腻淡黄等症。
辨证:湿重于热。
治则: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除湿。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e5k5e5.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