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寒热”是
  • 正确答案 :D
  • 辨病性的纲领

  • 解析: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 [单选题]心在液为
  • 正确答案 :A
  • 解析: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肝在液为泪;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

  • [单选题]病人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此为
  • 正确答案 :D
  • 假神


  • [单选题]患者,男,35岁。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纳呆恶心,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其辨证为
  • 正确答案 :B
  • 湿热中阻


  • [单选题]各种痹症迁延不愈,痰瘀痹阻,治疗宜选用
  • 正确答案 :A
  • 桃红饮加味


  • [单选题]“太息”的病机是
  • 正确答案 :A
  • 肝气郁结

  • 解析:太息——肝气不舒

  • [单选题]杨某,女,33岁。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自诉因工作不顺,近日出现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胀痛,口干而苦,头痛、目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辨证分型是
  • 正确答案 :C
  • 气郁化火


  • [单选题]四逆散证之四逆,较合适的理解为
  • 正确答案 :D
  • 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 解析:四逆散证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释义】本条论阳郁厥逆的证治。少阴寒化证,阳虚不温四肢,易见四逆,证属虚寒。而本证的“四逆”是肝郁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肢而致,证属实属郁。证同而病机不同,故特提“四逆”以示虚、实之别。因阳气郁遏,气机不畅,故可见诸多或然证。若兼肺寒气逆,则为咳;心阳不足则为悸;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阳虚中寒,则腹中痛;兼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本证病机为阳郁。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阳气;芍药苦泄破结,通络止痛;枳实导滞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之功。若咳,加干姜、五味子温肺敛气;心悸,加桂枝温壮心阳;小便不利,加茯苓淡渗利湿;腹中痛,加附子温阳止痛;泄利下重,加薤白通阳行滞。

  • [单选题]可出现脉压增大的疾病是
  • 正确答案 :A
  • 动静脉瘘


  • [单选题]何人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 正确答案 :A
  • 张仲景


  • [单选题]无神之舌为
  • 正确答案 :C
  • 枯舌

  • 解析:枯舌——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微,预后差。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和法范畴的是
  • 正确答案 :E
  • 消食和胃

  • 解析: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其中,和解之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证属半表半里者;调和之法适用于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此外,尚有和营卫、和胃气等,亦属和法范畴。“消食和胃”为消法

  • [单选题]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 正确答案 :B
  • 泄热之法

  • 解析:“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邪热壅积于三阴之里,施行泄法,以泄其里热,祛除里邪

  • [单选题]善于治疗血淋、尿血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C
  • 石韦


  • [单选题]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这种配伍关系是
  • 正确答案 :D
  • 相反

  • 解析: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属于配伍禁忌。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gd741r.html
  • 相关资料
    推荐科目: 肿瘤外科(正高) 中医骨伤科学(正高) 结核病学(副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高) 风湿与临床免疫学主治医师(代码:313) 职业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4) 口腔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54) 急诊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92)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代码:107)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