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2012)有助于确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损害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检查首选
  • 正确答案 :D
  • 脑电图

  • 解析:①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常呈现淡漠与激惹交替,或过度兴奋,有自发或刺激引起的肌阵挛,颅神经检查正常,肌张力正常或增加,Moro反射增强,其他反射正常,瞳孔扩大,心率增快,无惊厥,脑电图正常,3~5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②中度:24~72小时症状最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下颌抖动、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动过缓,脑电图呈低电压、惊厥活动,1~2周后可逐渐恢复,但意识模糊进人浅昏迷并持续5天以上者预后差。③重度:初生至72小时症状最明显,昏迷,深浅反射及新生儿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常呈现去大脑状态,脑电图呈现爆发抑制波形,死亡率高,幸存者每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 [单选题]女,36岁。发现心脏杂音20余年,心界呈梨形,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闻及开瓣音,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的是
  • 正确答案 :A
  • Graham-Steell杂音

  • 解析:患者梨形心,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诊断为二尖瓣狭窄,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在胸骨左缘第2~4肋间闻及一高调、递减型的舒张早中期杂音,呈吹风样,沿胸骨左缘向三尖瓣区传导,吸气时增强。此乃由于肺动脉及其瓣环的扩张,造成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即Graham-Settll杂音。

  • [单选题]男性,58岁。1年前日常活动后出现胸骨后疼痛2~3次/日,近3月发作次数增多。每日5~6次,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查心肌酶未见异常,应诊断为
  • 正确答案 :E
  • 不稳定型心绞痛

  • 解析:患者“1年前日常活动后出现胸骨后疼痛,每日2~3次”,提示曾发生心绞痛;“近2月发作次数增多,每日5~6次,轻微活动也能诱发,发作时心电图ST段水平压低”,提示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查心肌酶未见异常,可排除心肌梗死的可能。

  • [单选题]心理评估师给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时,向患者出示了三张意义含糊的图片,并请他根据对图片内容的理解讲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医生由此可以推测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该测验方法属于
  • 正确答案 :D
  • 投射法

  • 解析:投射法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测试所用的刺激多为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图形或数字,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然做出反应,由对反应结果的分析来推断受测者的人格。

  • [单选题]诊断肝性脑病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 正确答案 :E
  • 扑翼样震颤

  • 解析: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的特异体征,从前驱期即可出现,一般到昏迷前期才出现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等。故选E。

  • [单选题]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是
  • 正确答案 :A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 解析:糖代谢过程各种关键酶,糖酵解途径:已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糖原合成:糖原合酶;糖异生: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二磷酸酶-1、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故本题答案为A。

  •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临床诊疗道德原则的是
  • 正确答案 :C
  • 随机对照原则

  • 解析:A、B、D、E均是临床诊疗的道德原则,则C不是临床诊疗的道德原则,而是医学科研的道德原则之一。因此,C是正确答案。

  • [单选题]女,22岁。每逢路过商店时就会有被售货员怀疑偷窃的想法,无法自制,十分痛苦。遂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心理治疗师指导其每当出现该想法时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筋,使其产生疼痛,从而逐步消除强迫症状。这种治疗方法属于
  • 正确答案 :A
  • 厌恶疗法

  • 解析:厌恶疗法是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当某种适应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时,当即给予一定的痛苦刺激,如轻微的电击、针刺或催吐剂,使其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经过反复实施,适应不良行为和厌恶体验就会建立一定的条件联系,以后当欲实施一定行为时,便立刻产生厌恶体验。故选A。

  • [单选题]胎儿在子宫内急性缺氧初期表现为胎动
  • 正确答案 :C
  • 频繁

  • 解析:缺氧初期为胎动频繁,表示胎儿有一定的储备能力,故C正确。继而减弱及胎动次数减少,晚期胎动消失,提示胎儿储备能力消失。

  • [单选题]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心理学理论是
  • 正确答案 :A
  • 精神分析理论

  • 解析:为了进一步说明心理过程的原动性质,弗洛伊德认为有必要用新的概念说明人的心理能动的、复杂的、变动的关系。1923年他发表了一整套人格结构学说,与精神划区论(潜意识理论)互相补充,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jwnde5.html
  • 相关资料
    推荐科目: 临床营养(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正高) 理化检验技术(正高) 中医妇科学(副高) 心电学技术(副高) 消化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6)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8) 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2) 医学临床三基(医师)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