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医疗机构名称、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 临床诊断、费别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患者和代办人的姓名、身份证编号

ABCD

题目:处方前记的内容包括

解析:处方前记就是处方上1/3,需要填写的内容。处方前记包括:医院名称、处方编号、患者名称、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住院床位号、临床诊断、处方日期。故选ABCD。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白芍的性状鉴别特征有
  • 呈圆柱形,直径1~3cm

    表面淡棕色或类白色,光滑,可见横长皮孔

    质坚实,不易折断

    断面角质样,类白色或微红色

    气微,味微苦而酸

  • 解析:本题考查白芍的性状特征。白芍药材呈圆柱形,平直或略弯曲,两端平截。表面浅棕色或类白色,全体光滑,隐约有纵皱纹、皮孔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红色,角质样,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而酸。

  • [单选题]具有抗疟疾活性的代表中药是
  • 青蒿

  • 解析:本题考查中药的生物活性。穿心莲、金银花、龙胆、莪术具有抗菌、抗肿瘤、保肝利胆作用,只有青蒿具有抗疟疾作用。

  • [单选题]酒炒可使药性转化为
  • 解析: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黄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黄酒味甘、辛,性大热。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宣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去腥的作用。故酒炙法多用于活血散瘀药、祛风通络药及动物类中药。酒炒后可使药性转化为升。答案选E

  • [单选题]可制成散剂的是
  • 含低共熔的

  • 解析:本题考查制备散剂的适宜原料。不宜制成散剂的药物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刺激性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

  • [单选题]“同病异治”的“同病”是指
  • 病种相同

  • 解析: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故此题应选B。

  • [单选题]关于酊剂、药酒的叙述,正确的是
  • 酊剂与药酒的成品均应测定含醇量

  • 解析:酊剂系指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药酒为醇浸出制剂。酊剂可用溶解法、稀释法、浸渍法或渗漉法制备。久置产生沉淀时,在乙醇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滤过去除沉淀。药酒可用浸渍法、渗漉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备。含有毒性药品的中药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酊剂与药酒的成品均应测定含醇量。答案选E

  • [单选题]使用药品后,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药品不良反应属于
  •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 解析:严重和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三):严重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的损伤;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 [单选题]将药品的警示语或忠告语醒目地印在药品包装上的企业是
  • 药品生产企业

  • 解析: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①进入药品流通领域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其相应的警示语或忠告语应由生产企业醒目地印制在药品包装或药品使用说明书上;②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技术人员。《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执业药师证书应悬挂在醒目、易见的地方。执业药师应佩戴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等内容的胸卡。在药品零售网点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地区,普通商业企业可以销售乙类非处方药,但必须经过当地地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登记,符合条件的颁发乙类非处方药准销标志。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kk090.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环境卫生(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正高) 临床药学(副高) 职业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4) 神经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0)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9) 中医护理中级职称(代码:374) 中药师(代码:202) 中医助理医师 内科主治
    推荐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