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某乡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乡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断其流行强度为
  • 正确答案 :A
  • 散发

  • 解析: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称散发。题干的信息显示,该乡去年流脑发病率与其乡历年流脑发病率水平相当,故为散发。

  • [单选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D
  • 促进健康的发展


  • [单选题]规范全世界精神科医生行为准则的是( )
  • 正确答案 :E
  • 《夏威夷宣言》


  • [单选题]某废棉花利用厂建厂仅1年,在整理旧棉花的工棚内常棉絮飞扬。在此工作的两名女工,每周日工休后上班时出现咳嗽、气急、胸部紧束感,下班休息一夜后,第二天毫无不适,与正常人一样。下列诊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
  • 棉尘症

  • 解析:患者在假日或周末休息后,第一天上班(星期一)接触棉尘2~3小时后,产生胸部紧束感、气急或胸部压迫感、胸部发凉、咳嗽、发热、畏寒、恶心、乏力等症状,多在工作的第二天后症状减轻乃至消失,故称为“星期一症状”。根据《棉尘病诊断标准》(GBZ56-2002)。

  • [单选题]噪声所致听力曲线图上的V形下陷常发生在
  • 正确答案 :D
  • 3000~6000Hz

  • 解析:高频听力下降(特别是在3000~6000Hz)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特征。对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有几种解释:①认为耳蜗接受高频声的细胞纤毛较少且集中于基底部,而接受低频声的细胞纤毛较多且分布广泛,初期受损伤的是耳蜗基底部,故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②认为螺旋板在感受4000Hz的部位血循环较差,且血管有一狭窄区,易受淋巴振动的冲击而引起损伤,3个听小骨对高频声波所起的缓冲作用较小,故高频部分首先受损;③共振学说:外耳道平均长度2.5cm,根据物理学原理,对于一端封闭的管腔,波长是其4倍的声波能引起最佳共振作用,对于人耳,这一长度相当于10cm,3000Hz声音的波长为11.40cm,因此,能引起共振的频率介于3000~4000Hz之间。

  • [单选题]一般食物的含氮量转换为蛋白质含量的系数为( )
  • 正确答案 :C
  • 6.25


  • [单选题]人为的给予干预措施的流行病研究方法是( )
  • 正确答案 :D
  • 队列研究


  • [单选题]与膀胱癌发病有关的是( )
  • 正确答案 :D
  • 联苯胺


  • [单选题]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 )
  • 正确答案 :B
  • 健康促进


  • [单选题]最近几年来,"双肺同期灌洗技术"在我国广泛开展,减轻了尘肺患者的痛苦,延长了生命,对陶工尘肺患者进行灌洗,灌洗后的生理盐水颜色为
  • 正确答案 :C
  • 白色


  •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食物强化目的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

  • 解析:食物强化的目的是弥补某些食品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达到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特殊人群预防需要,而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性状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主要目的。

  • [单选题]我国最近的《职业病防治法》是哪年颁布的( )
  • 正确答案 :B
  • 2002年


  • [单选题]评定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时,采用的参考蛋白是
  • 正确答案 :A
  • 蛋类


  • [单选题]某大学有教职员工共8 924人,在2天内有246人突然发生同样病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此疾病的暴发为一次暴露于共同致病因素所致。可以测量的指标有
  • 正确答案 :C
  • 罹患率

  • 解析:罹患率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 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流行情况。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概率。

  • [单选题]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是
  • 正确答案 :B
  • 知觉到严重性


  • [单选题]在我国行为阶段变化理论实际应用最多的行为干预是
  • 正确答案 :A
  • 戒烟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lvyo9g.html
  • 相关资料
    推荐科目: 传染病(正高) 外科护理(正高) 神经外科学(副高) 中医外科学(副高) 儿科护理(副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副高) 输血技术(副高)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代码:107)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师(代码:215) 全科主治
    推荐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