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选题]中风病的辨证要点包括有
  • 正确答案 :ABC
  • 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 解析:中风辨证要点: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2、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3、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4、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

  • [单选题]症见右胁部灼热疼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心中烦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应辨证为
  • 正确答案 :A
  • 肝火上炎

  • 解析:胁痛-肝火上炎证:胁肋掣痛, 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故正确答案为A。胁痛-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单选题]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的是哪位医家
  • 正确答案 :B
  • 李东垣

  • 解析:《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企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 [单选题]男,57岁。中风后经治遗留音喑失语,心悸,气短及腰膝酸软。证属
  • 正确答案 :C
  • 肾虚精亏型语言不利

  • 解析:患者属中风后遗症,遗有言语不利,结合气短及腰膝酸软,为肾精亏虚,证属肾虚精亏型语言不利。

  • [单选题]腰痛患者,腰酸乏力,喜按喜揉,劳则益甚,卧则痛减,反复发作,伴有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候是
  • 正确答案 :D
  • 肾阴虚


  • [单选题]患者李某,女性,43岁。于夜晚外出后感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应首选方剂是
  • 正确答案 :C
  • 九味羌活汤


  • [单选题]茯苓的入药部位是
  • 正确答案 :B
  • 菌核


  • [单选题]肺痈溃脓期的治疗主方是
  • 正确答案 :D
  • 加味桔梗汤


  • [单选题]治疗疟疾时,服药一般在
  • 正确答案 :C
  • 疟发前2小时


  • [单选题]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
  • 正确答案 :A
  • 协同作用,增进疗效


  • [单选题]腹部肿块,痛无定处,时聚时散称为
  • 正确答案 :C
  • 瘕聚


  • [单选题]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的头痛多为
  • 正确答案 :C
  • 阳明头痛


  • [多选题]患痫病者不易从事何类工作
  • 正确答案 :CE
  • 驾驶、操纵机械

    高空、水上作业


  • [单选题]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深红质稠,此属
  • 正确答案 :D
  • 血热内炽


  • [单选题]符合阴虚火旺心悸的是
  • 正确答案 :E
  • 心悸易惊、舌红、苔少或无

  • 解析:阴虚火旺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n907zr.html
  • 相关资料
    考试资料
    推荐科目: 肿瘤内科(正高) 康复医学技术(副高) 心电学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7) 营养学中级职称(代码:382) 放射医学技术(师)(代码:206)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代码:107) 住院医师规培(耳鼻咽喉科) 中医医师定期考核 临床专业知识 乡村医生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