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折返激动 触发活动 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

CDE

题目:期前收缩的产生机制包括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女性,31岁。间断肉眼血尿1年。查体:右下腹扪及一包块,无压痛。B超检查:双肾大小、形态正常,膀胱未见异常。CT检查:双侧肾脏未见肿块。静脉肾盂造影和腹部X线平片显示:右肾立位比卧位下降一个椎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 右肾下垂


  • [单选题]隐睾小儿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方法为 ( )
  • 每周肌注2次,每次500U,连续5周

  • 解析:小儿隐睾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方案为每周肌注2次,每次500U,连续5周,故本题答案为C。

  • [多选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包括
  • "损伤性"改变,S-T弓背型明显抬高与T波形成单向曲线

    "缺血性"改变,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坏死性"改变,出现异常Q波或QS波

  • 解析:(1)缺血型T波改变,正常T波前肢长,后肢短,顶部圆钝,基底较宽。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缺血型T波高耸,双肢对称,波形变窄。在V1~V6导联,高耸的T波可高于QRS波。超急性期呈高尖T波或原为倒置的T波突然变为直立(伪改善)。(2)损伤型ST段移位正常ST段位于基线水平。急性心肌梗塞时,随着T波的增高,R波减低,S-T段失去正面向上的凹面形态变直,并很快呈弓背向上(凸面向上)型抬高,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有时亦表现为严重的ST段压低,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T段升高不等,同时伴有对侧面ST段下降。损伤型ST段移位是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心电图特征。(3)坏死型Q波正常Q波深度不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3秒,形态完整。冠状动脉某一支发生闭塞后,心肌细胞迅速坏死,QRS波群呈现QS波和或为Q波,Q波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4秒。

  • [单选题]下列病证中,一般不见腻苔的是( )
  • 津伤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nw006k.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临床营养(正高) 康复医学技术(正高) 口腔修复学(副高) 妇产科护理(副高) 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17) 健康教育主治医师(代码:365) 主管中药师(代码:367) 营养(士)(代码:108) 口腔医师定期考核 超声医学科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