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E
题目:医疗机构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处置不包括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处置措施的具体应用。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处置措施主要是:①应当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②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可采取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③应当建立并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1mol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生成ATP的mol数量是
12.5
解析:1mol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产生2.5个,变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10个,共12.5个。(注意:该知识点以前为15个,新版教材更新为12.5个,以此为准)丙酮酸→乙酸辅酶A(2.5个);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2.5个);α-酮戊二酸→琥珀酰辅酶(2.5个);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1个);琥珀酸→延胡索酸(1.5个);苹果酸→草酸乙酸(2.5个);总计12.5molATP。
[单选题]对肺炎所致的缺氧进行无创通气,采用
呼气末正压给氧
解析:肺炎所致的缺氧主要是由于氧气在通过肺泡膜进行交换时的弥散障碍所致,气体的弥散速度取决于两侧气体分压差、弥散系数、弥散面积、呼吸膜厚度及通透性,无创通气的重点是提高吸入氧的浓度,即提高氧气的分压差以提高弥散速度,所以应选择呼气末正压给氧,故选B。
[单选题]女,30岁。因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第2天出现发作性手足抽搐,每次持续约10分钟,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最可能的原因是
甲状旁腺损伤或缺血
解析:甲状腺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发作性手足抽搐,首选考虑甲状旁腺被误切或血供不足所引起的血钙下降。最便捷而有效的方法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ml。故答案选B。
[单选题]女,70岁。2小时前锻炼回家后,自觉右侧单眼黑蒙,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2~3分钟后自行恢复,反复发作。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血压165/100mmHg,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同圆,光反射灵敏,无眼震,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头CT检查示未见异常,考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解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故本题选D。
[单选题](2003)肌肉中最主要的脱氨基方式是
嘌呤核苷酸循环
解析:肌肉(骨骼肌和心肌)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氨基酸经过转氨基作用(一次或多次)把氨基交给草酰乙酸,生成天冬氨酸;后者与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反应生成腺嘌呤代琥珀酸,再裂解出延胡索酸和腺瞟呤(AMP)。肌肉中AMP脱氨酶则催化AMP脱氨恢复为IMP,而原先氨基酸的氨基经这个嘌呤核苷酸循环而被脱下。这是因为肌肉不像肝、肾等组织,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极弱,难以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脱氨基。
[单选题]诊断肝性脑病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扑翼样震颤
解析: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的特异体征,从前驱期即可出现,一般到昏迷前期才出现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等。故选E。
[单选题]男,26岁。头痛、头晕14天,加重伴频繁呕吐1天。查体:BP140/78mmHg,嗜睡。双侧瞳孔大小多变,头颅MRI显示第四脑室肿瘤,伴幕上脑室扩大。病情急恶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枕骨大孔疝
[单选题]控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惊厥首选
苯巴比妥
解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首选苯巴比妥控制惊厥。
[单选题]下述风湿性心内膜炎记述中正确的是
瓣膜赘生物牢固粘连
解析:此题是简单应用题,考查考生对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的部位及特点的了解。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以二尖瓣及三尖瓣最常受累,其赘生物在心房面闭锁缘形成成排的细小疣状赘生物,赘生物灰白透明,粘连牢固而不易脱落。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nwd6d.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