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和L选择素增高

C

题目:患者,男,74岁。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高热1天。查体:体温39℃,腹肌紧张呈板状,有压痛及反跳痛。血培养阳性。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并发败血症。此时患者血清中选择素的变化是

解析:败血症患者的E和L选择素增高。血液中存在可溶性E选择素是内皮细胞激活的证据,一般与疾病的活动期无关,但和器官受损程度有关。败血症患者的E选择素可增高20倍以上。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志贺菌属中可迟缓分解乳糖的是
  • 宋内志贺菌

  • 解析:志贺菌属不能分解乳糖,除了宋内志贺菌可迟缓分解。

  • [单选题]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 革兰染色

  • 解析: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 [单选题]Wilson's病患者
  • 肝组织中铜增加

  • 解析:本题考查Wilson's病的有关概念,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隐性遗传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血浆铜蓝蛋白减少,导致铜沉积在豆状核、肝脏、角膜和肾脏上。

  • [单选题]关于胶乳凝集试验,说法错误的是
  • 可进行定量检测


  • [单选题]骨髓涂片中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多见于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常规与骨髓象特点为: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有小细胞增多。骨髓涂片中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等均有增多。

  • [单选题]钩状效应的出现说明抗原抗体反应的哪一个特点
  • 比例性

  • 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之一是比例性。当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出现钩状效应。

  • [单选题]造血干细胞的主要分子标志是
  • CD34

  • 解析:对人体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是用单克隆抗体CD34证明的。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的抗原即为CD34分子。自人骨髓细胞中应用FACS可分离纯化CD34细胞群,如与造血因子共同体外培养可获得含有各种血细胞的混合集落,所以CD34细胞为骨髓中造血干细胞,CD34抗原可视为骨髓造血细胞标志之一。

  • [单选题]准确度通常以哪项指标来衡量
  • 偏倚

  • 解析:准确度不能直接以数值表示,通常以不准确度来间接衡量,即偏倚。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o5z8j4.html
  • 相关资料
    考试资料
    相关科目: 肾内科(正高) 环境卫生(正高) 肿瘤外科学(副高) 心血管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4)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1) 广东省药学专业中级职称(中药学类) 口腔执业医师 口腔助理医师 住院医师规培(全科医学) 乡镇执业助理医师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