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电除颤
A
题目: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解析: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迅速恢复有效的心率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步骤,终止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时间是治疗心室颤动的关键。故选A。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了解胎儿成熟度最常用的检查项目是
B型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值
解析:A选项中检测值大于2仅提示胎儿肺成熟,不选A。B选项中数值主要监测胎儿肾成熟度,不能全面反映胎儿成熟情况,不选B。C选项中数值监测胎儿肝成熟度,不选C。检测羊水中淀粉酶值反映胎儿唾液腺成熟度,D不正确。B型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值>8.5cm,提示胎儿成熟,大脑成熟真正意义上表明胎儿已成熟。故E正确。
[单选题]异烟肼的抗菌作用特点是
对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也有杀菌作用
解析:异烟肼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主要用于各型肺结核进展期、溶解播散期、吸收好转期的治疗,对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也有杀菌作用。因此选C。
[单选题]女,40岁。产后卧床5天,突发左下肢肿胀、疼痛。查体:左股三角区压痛阳性,左大腿肿胀,皮温升高,小腿前静脉扩张,无压痛,该患者血栓形成最可能的部位是
髂-股静脉
解析:患者产后卧床休息5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症状体征表现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急性期血栓形成的解剖部位分型:①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左侧。起病急,全下肢明显肿胀,患侧腘窝,股三角区有压痛及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及体温均升高。②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限于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为大腿肿痛,由于髂一股静脉通畅故不易造成下肢肿胀。局限于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特点为突发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Homans征阳性。③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肌层均有压痛。常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快(股白肿),也可能病情急速进展,患侧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可能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液供应障碍。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坏疽。故本题选E。
[单选题]下列选项最有助于肋骨骨折的诊断的是
骨擦感
解析:骨折的特有体征为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或骨擦感,同样适用于肋骨骨折,故选E。受伤局部明显压痛、气管明显移位、胸部叩诊呈鼓音和局部肿胀和瘀斑不是肋骨骨折的特异性症状,故A、B、C、D错误。
[单选题]1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肾小球硬化症
解析:1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糖尿病肾病所致肾小球硬化症和心脏神经病变所致心功能不全等。
[单选题]男,27岁。头晕1周,加重伴乏力、心悸、牙龈出血就诊。查体:BP165/105mmHg。血红蛋白69g/L,血肌酐879μmol/L,尿蛋白(++).尿红细胞2~3个/HP。B超示左肾8.9cm×48cm×4.2cm,右肾8.6cm×4.7cm×3.9cm,双肾皮质变薄。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慢性肾小球肾炎(CKD5期)
解析:患者有血尿,蛋白尿,肌酐非常高,考虑为肾功能不全,患者有头晕、乏力、心悸、牙龈出血等症状,且B超提示双肾皮质变薄,表明肾功能不全发生时间较长,出现了血液系统并发症。故考虑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病理分期:①肾功能代偿期血肌酐(Scr)在133~177μmol/L(2mg/dl)。相当于CKD2期。②肾功能不全期血肌酐(Scr)水平上升至177μmol/L(2mg/dl)以上,相当于CKD3期。③肾功能衰竭期Scr升至442μmol/L(5mg/dl)以上,相当于CKD4期。④尿毒症终末期Scr升至707μmol/L以上,相当于CKD5期。患者血肌酐879μmol/L。故为CKD5期。因此本题选C。
[单选题]女性不孕最常见的因素是
输卵管因素
解析:妇产科教材在讲不孕症时,提到输卵管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
[单选题]诊断卵巢上皮性癌价值最大的肿瘤标志物是
CA125
解析:HCG对原发性卵巢绒癌有特异性;AFP对卵巢内胚窦瘤有特异性价值;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CA19-9最常用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和术后随访;80%卵巢上皮性癌患者CA125高于正常值,故选B。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od924.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