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肝肾阴虚

D

题目:中风之发生,根本在于(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抗肌萎缩蛋白的结构域有
  • N端肌动蛋白结合区

    半胱氨酸富集区

    C端区

    杆状区

  • 解析: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的质膜面,起细胞支架作用,维持肌纤维完整性和抗牵拉功能。故选ABDE。

  • [多选题]促使HIV感染者发病的病毒包括
  • 巨细胞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


  • [多选题]属于慢性紧张型头痛诊断内容的是
  • 无恶心

    6个月平均头痛天数≥180天/年

    压迫感和紧束感

  • 解析:(1)6个月内平均头痛天数≥180d/年(≥15d/月);(2)头痛至少有以下两项特点:①压迫和(或)紧束感(非搏动性);②轻或中度;③双侧性;④行走楼梯或类似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⑤无恶心,可有畏光或畏声。本类也包括伴颅周肌肉收缩和不伴颅周肌肉收缩两型

  • [多选题]双下肢瘫应考虑:
  • 马尾损害

    脑髓损害

    腰髓损害


  • [单选题]膀胱经的体表走向是( )
  • 从头走足


  • [单选题]患者舌质红,苔黄腻多为( )
  • 湿热


  • [单选题]月经先期,色淡质稀,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方选( )
  • 补中益气汤


  • [多选题]西医学将痛经分为( )
  • 原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


  • [多选题]下列治疗肝性脑病的措施中不妥的有
  • 补充大量蛋白质饮食

    大剂量利尿药

    碱性液灌肠

    快速放腹腔积液

  • 解析:一般治疗 去除肝性脑病发作的诱因是其一般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其他药物治疗的基础,包括以下措施。 调整饮食结构肝硬化患者常有负氮平衡,因此应补充足够蛋白质。但高蛋白饮食可诱发肝性脑病,因此对有肝性脑病患者应该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保证热能供给。Ⅲ-Ⅳ期患者应禁止从胃肠道补充蛋白质,可鼻饲或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Ⅰ-Ⅱ期患者日应限制蛋白质在2Og/天之内,如病情好转,每3~5天可增加10g蛋白质,以逐渐增加患者对蛋白质的耐受性。待患者完全恢复后每天每千克体重可摄入0.8~1.0蛋白质,以维基本的氮平衡。由于植物蛋白质(如豆制品)富含支链氨基酸和非吸收纤维,后者可促进肠蠕动,被细菌分解后还可降低结肠的pH值,可以加速毒物排出和减少氨吸收。因此,肝性脑病患者应首选植物蛋白。乳制品营养丰富,如病情稳定可适量摄入。 慎用镇静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镇静药可激活GABA/BZ复合受体,此外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药物半衰期延长,因此,使用这些药物会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如患者出现躁狂时,应禁用这些药物,试用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患者由于进食量少,利尿过度,大量排放腹等造成低钾性碱中毒,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因此利尿药的剂量不宜过大,大量排放腹水时应静脉输人足量的白蛋白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和防止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患者应经常检测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如有低血钾或碱中毒应及时纠正。 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因此,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采取各项紧急措施进行止血,并输入血制品以补充血容量。清除肠道积血可采取以下措施:口服或鼻饲乳果糖、乳梨醇溶液或25%硫酸镁,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液(如醋酸)进行灌肠,将乳果糖稀释至33.3%进行灌肠。 其他如患者有缺氧应予吸氧,低血糖者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如有感染应及时控制。 药物治疗 由于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氨的吸收和加强氨的排出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乳果糖(lactulose,β-半乳糖果糖)是一种合成的双糖,口服后在小肠不会被分解,到达结肠后可被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分解为乳酸、乙酸而降低肠道的pH值。肠道酸化后对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不利,但有利于不产尿素酶的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道细菌所产的氨减少;此外,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出。故选ABDE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r3mg4m.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结核病(正高)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正高)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8) 胸心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19) 口腔颌面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55)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师(代码:215) 中医师承及确有专长考核 中医临床三基(医技) 乡镇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医生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