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E

题目:患儿,男,6岁。夏季突发高热8小时,惊厥3次,面色发灰,四肢凉,血压低,心肺无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

解析:1.【该题针对“儿科-实践能力5”知识点进行考核】 2.患儿起病急,突发高热伴惊厥,但心肺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可排除前四种情况,结合四肢凉、血压低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考虑中毒型细胞性痢疾的休克型。需检查大便常规以明确诊断。 【该题针对“儿科-实践能力5”知识点进行考核】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关于儿科护理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不同年龄小儿有不同的生理正常值

    小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健全

    儿科护理应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

    儿科护理项目多,操作要求高

  • 解析:1.护理工作者加强与患儿家长沟通的具体的措施 。因此A选项错误.2.不同年龄小儿有不同的生理正常值3.小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健全4.小儿各器官的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5.儿科护理应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6.儿科护理项目多,操作要求高

  • [多选题]胎儿娩出后血液循环具有下列哪些改变 ( )
  • 动脉导管闭合

    动脉导管于出生后3~12个月关闭

    脐血管闭合

    卵圆孔关闭

  • 解析:胎儿娩出后脐血管剪断结扎,胎盘血液循环停止。呼吸建立,在肺脏开始进行气体交换,由于肺泡得得扩张,肺小动脉管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压力降低,从右心室流入肺内的血液增多,以致回流到左心房的血液增多,左心房压力因而也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的瓣膜则发生功能上的关闭,生后5-7月时,卵圆孔解剖上大多闭合。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增高,使流经动脉导管内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动脉导管形成功能性关闭。

  • [多选题]语言性健康教育包括
  • 交谈

    健康咨询

    小组讨论

    同伴教育

  • 解析:语言性健康教育包括:交谈、咨询、讨论、讲座、同伴教育等 。卫生专栏属于文字型的健康教育不属于语言类,故选ABCD。

  • [多选题]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尽早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的目的是( )
  • 增加功能残气量

    改善肺内气体分布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防止肺气泡萎陷和不张

  • 解析:目的包括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内气体分布、改善通气/血流比例、防止肺气泡萎陷和不张。是防止肺气泡萎缩而不是肺组织。因此不包括B

  • [多选题]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典型表现包括
  • 惊厥

    手足抽搐

    喉痉挛

  • 解析:典型表现:1.惊厥:一般为无热惊厥,突然发作,表现为肢体抽动,双眼上翻,面肌痉挛,意识暂时丧失,大小便失禁等.发作停止后多入睡,醒后活泼如常.2.手足搐搦:以幼儿及儿童多见.3.喉痉挛:主要见于婴儿.声门及喉部肌肉突发痉挛引起吸气

  • [多选题]下列符合抗精神病药物用药原则的是
  • 对于合作的患者,给药方法以口服为主

    每日1次或2次给药,急性患者也可3次或多次给药

    症状缓解后,需要维持量治疗

    治疗量因人而异,需要高度个体化

  • 解析: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当一种药物无效更换另一种药物时,应注意是否用了足够的剂量维持了充分的时间,剂量不足和过早的换药是治疗过程中最易发生的错误 。通常认为足量药物维持6~8周后,无效才考虑更换药物 。药物需要根据病情而定 。具体用药原则为:在治疗开始的时候小剂量给药,以后逐渐增加剂量 。对于合作的患者,给药方法以口服为主,每日1次或2次给药,急性患者也可3次或多次给药,治疗量因人而异,需要高度个体化,症状缓解后,需要维持量治疗。故选ABDE。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rnng.html
  • 相关资料
    考试资料
    相关科目: 肾内科(正高) 眼科(正高) 中医眼科学(副高) 中医肛肠学(副高) 广东省药学专业中级(药学类) 广东省药学专业初级 住院医师规培(口腔全科) 住院医师规培(口腔内科)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眼科) 临床营养(士)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