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诊断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依据
正确答案 :C
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
解析: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以及发作时双肺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是诊断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依据。故答案选择C。
[单选题]患者男性,22岁,高处坠落致头、颈部损伤,呈深昏迷状态,GCS评分3分,口鼻内有少量的血性液体流出,呈潮氏呼吸,拟紧急建立人工气道,那么其首选方式是
正确答案 :E
经口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
解析:该患者特重型颅脑损伤,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节律和幅度改变,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并给予机械通气,因此,应选择气管插管;结合患者有颈椎损伤及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等情况,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均有可能加重病情,故选择经口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方式比较合适。
[单选题]新生儿窒息复苏时气管内给予肾上腺素的剂量为
正确答案 :A
1:1000肾上腺素0.1ml/kg
解析:新生儿窒息复苏时气管内给予肾上腺素的剂量为1:1000肾上腺素0.1ml/kg。因此,答案为A。
[单选题]消化道大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D
儿茶酚胺释放减少
解析:消化道大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容量显著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强烈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故答案为D。
[单选题]每个葡萄糖分子经过三羧酸循环实现有氧氧化,并产生
正确答案 :C
38个ATP
[单选题]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不同点在于
正确答案 :E
咳粉红色泡沫痰
解析: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不同点是前者咳粉红色泡沫痰,因为心源性哮喘是急性肺水肿,粉红泡沫痰是其典型特征。两者均可呈慢性、阵发性、季节性发作,均呈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均闻及哮鸣音。并非瓣膜病或非先天性心脏病时,心源性哮喘也无心脏特殊本征。故答案选择E。
[单选题]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的指征是
正确答案 :B
心率已达到60/分钟或以上
解析:1.心率已达到60/分钟或以上时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单选题]男性,45岁,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率41/分钟,律齐。门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1/分钟。下一步最合理的检查是
正确答案 :D
阿托品试验
解析: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鉴别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引起还是病理性原因所导致。阿托品可阻断迷走神经,排除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的影响。E选项也属可选答案,但检查过程繁琐,价钱昂贵,所以不是最佳。
[单选题]肺动脉楔压(PAWP)正常值为5~12mmHg,若>18mmHg,则支持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A
左心功能不全
解析:肺动脉楔压(PAWP)<5mmHg提示容量不足,>15mmHg常提示容量过多或伴左心功能不全,有发生肺水肿的危险。
[单选题]有关消化道出血的病理生理描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A
失血量<500ml时,必然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
解析:消化道出血量不同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不一。出血早期由于血容量未稀释可不伴血红蛋白下降,失血量<500ml时,血压可基本正常,脉搏正常或稍增快;失血量500~1000ml,血压下降,脉搏>100/分钟;失血量>1500ml,收缩压常<80mmHg,脉搏>120/min。故答案为A。
[单选题]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该是
正确答案 :D
0.8~1:1
解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日常工作中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成员包括固定编制人员,还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其中,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该是0.8~1:1。
[单选题]《2010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对婴儿及青春期前儿童患者实施双人心肺复苏(CPR),其按压:呼吸比例为
正确答案 :C
15:2
解析: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规定:按压/通气比例,单人或双人对成年人施救时统一为30:2,专业急救人员对婴儿及青春期前儿童进行双人CPR时,可采用15:2,新生儿为3:1。
[单选题]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
正确答案 :C
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
解析: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容量的锐减导致组织灌注不良。
[单选题]急性肺水肿患者吸氧时,湿化瓶中加入75%的乙醇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A
使泡沫表面张力降低
解析:湿化瓶中加入75%的乙醇可降低泡沫表面张力,减轻肺水肿。
[单选题]关于医学伦理学道德的评价方式中描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E
良心和名誉两种方式
解析:对医学行为的道德评价,包括医学界的自我评价和服务对象乃至整个社会的非自我评价。这样,医学道德评价的方式就有两种--自我评价和非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就是良心,非自我评价就是名誉。即良心是医务人员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方式,名誉是医务人员对其他医务人员进行的道德评价的方式。故选择E。
[单选题]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C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有中和作用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wd99rz.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