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东北的地道药材是
  • 正确答案 :A
  • 人参

  • 解析:主要道地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 [单选题]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的是
  • 正确答案 :B
  • 主血脉

  • 解析:心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藏神

  • [单选题]服药后,"可饮粥","当一日食糜"的方剂是
  • 正确答案 :D
  • 大建中汤

  • 解析: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复之。

  • [单选题]石菖蒲、远志的共同作用是
  • 正确答案 :A
  • 开窍宁神

  • 解析:石菖蒲   功效: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远志   【性能】苦、辛,温。归心、肾、肺经。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 [单选题]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的变化是
  • 正确答案 :A
  •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 [单选题]肾阳衰微水肿,选用的代表方
  • 正确答案 :E
  •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 [单选题]以"炙甘草汤"作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的人是
  • 正确答案 :A
  • 张仲景

  • 解析:汉代张仲景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 [单选题]怀疑流脑时首先应做
  • 正确答案 :E
  • 腰穿送脑脊液检查


  • [单选题]患者,男,45岁,反复呕吐10余天,多为干呕,时有嘈杂,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而无津,脉细数,应辨证为
  • 正确答案 :B
  • 胃阴不足

  • 解析:患者多因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所致呕吐反复发作,多为干呕,口燥咽干,结合舌红少津,脉细数,辩证胃阴不足型呕吐  

  • [单选题]“实”的病机根本在于
  • 正确答案 :A
  • 邪气盛而正气未虚

  • 解析: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 [单选题]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 正确答案 :B
  • 邪正的盛衰

  • 解析: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 [单选题]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两方组成中均不含有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C
  • 生地黄、怀牛膝

  • 解析:六味地黄丸组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大补阴丸组方熟地黄、知母、黄柏、龟甲、猪脊髓

  • [单选题]下列哪味药不能驱绦虫
  • 正确答案 :C
  • 使君子


  • [单选题]下列哪首方剂既能治疗支饮,又能治疗溢饮
  • 正确答案 :D
  • 小青龙汤


  • [单选题]对黄疸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
  • 正确答案 :C
  • 30~45天

  • 解析: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节制,避免不洁食物,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脾益肝;禁食辛辣、油腻、酒热之品,防止助湿生热,碍脾运化。   2.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30~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注射用具及手术器械宜严格消毒,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防止血液途径传染。   3.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变化,以免正气损伤,体质虚弱,邪气乘袭。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可用茵陈蒿30g,生甘草6g,或决明子15g,贯众15g,生甘草10g,或茵陈蒿30g,凤尾草15g,水煎,连服3~7日。   4.在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静养功之类。保持心情愉快舒畅,使肝气条达,有助于病情康复。   5.密切观察脉证变化,若出现黄疸加深,或出现斑疹吐衄,神昏痉厥,应考虑热毒耗阴动血,邪犯心肝,属病情恶化之兆;如出现脉象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为正气欲脱之征象,均须及时救治。

  • [单选题]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 正确答案 :D
  • 燥邪

  • 解析: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侵袭阳位:感冒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头面部 (2)火热易伤津耗气:口干、大便干 (3)火热易生风动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出血 (4)火热易致肿疡:红、肿、热、痛 (5)火热易扰心神:神昏谵语,狂躁妄动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高热,心烦,面赤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口干口渴,气短乏力   (3)暑多夹湿:呕恶,困倦,大便溏泄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wk8g6n.html
  • 相关资料
    推荐科目: 中医妇科学(正高) 核医学(正高) 中药学(正高) 病案信息技术(正高) 中药学(副高) 麻醉学主治医师(代码:347) 微生物检验技术(士)(代码:110) 药学(师)(代码:201)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妇科) 放射医学(中级)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