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四类
C
题目: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我国病原微生物分类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病原微生物分类的识记程度。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女,28岁。产后6个月,月经周期缩短至20天,经期正常。妇科检查无异常。基础体温曲线呈双相型,最可能为
黄体功能不足
解析:此为有关功血类型的诊断问题。首先要了解基础体温的双相表示此月经周期有排卵,排卵后孕酮水平上升持续至下周期月经来潮。正常时排卵后体温上升应维持10~16天,平均14天,若黄体功能不足,体温上升日期少于10天,则月经周期缩短。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无排卵功血因无排卵,基础体温呈单项,经期及周期不规则。故答案为C。答错者显然是对基础体温、黄体功能与月经周期三者的关系未认清之故。
[单选题]对于甲亢患者合并妊娠8个月宜采用的治疗是
大剂量丙基硫氧嘧啶
解析:因甲亢对妊娠可造成不良影响,故妊娠早、中期的甲亢患者凡具有上述指征者,仍应考虑手术治疗,但晚期妊娠者考虑药物治疗。
[单选题]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多数是
免疫介导性炎症所致
解析:多数肾小球疾病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一般认为,免疫机制是其始发机制,在此基础上炎症介质的参与最终导致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症状,在慢性进展过程中也有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参与,故选D。
[单选题]医师张某处方权被医务处限制,依据是其最近开具的超常处方数已超过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次数且无正当理由。该次数是
3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开具处方要求的识记程度。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处方开具、调剂和保管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
[单选题]男,26岁。间断腹泻6个月,大便3~4次/日,带黏液及脓血,无发热及体重下降。结肠镜示乙状结肠以下弥漫充血水肿,黏膜颗粒样改变,质脆、易出血。病理可见隐窝脓肿。曾连续口服环丙沙星3周,无效。该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是
口服柳氮磺吡啶
解析:此病例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患者大便3~4次/日,带黏液及脓血,无发热及体重下降,考虑为轻、中型,首选药物为柳氮磺吡啶。
[单选题]成年男性右侧膝关节以下烧伤,其烧伤面积占人体体表面积的百分比为
10%
解析:(双足7%+双小腿13%)/2。
[单选题]关于结肠损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结肠内细菌多,一旦损伤腹膜炎均很早表现出来
解析:损伤时,腹膜炎不明显易漏诊;腹部损伤往往是多脏器、多段肠管损伤,腹膜炎明显,易掩盖结肠损伤造成误诊或漏诊,应提起注意。
[单选题]患儿,男,8岁。水肿5天,血尿、少尿3天入院。查体:P110次/分,R32次/分,BP140/90mmHg,烦躁,颜面、双下肢明显水肿,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肝肋下2cm。尿常规:蛋白(++),RBC70~80/HP,WBC40~50/HP。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呋塞米
解析:患儿8岁,血尿、少尿、水肿、高血压,伴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肝大。故最可能、的原因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严重循环充血,其治疗最关键的是首选利尿剂利尿保护肾脏。
[单选题]社区诊断是
对社区健康问题进行诊断
解析:社区诊断,通过一定的方式,收集必要的资料,通过科学、客观地方法确定,并得到社区人群认可的该社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本题答案为D。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y21wee.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