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行尿道修补或吻合术

E

题目:前尿道断裂,下列哪项是最基本的处理方法

解析:前尿道断裂,应及时施行经会阴尿道修补或断端吻合术。后尿道断裂,可行尿道会师复位术。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风水泛滥证水肿的表现的是( )
  • 舌苔白腻


  • [多选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是
  • 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夹,手法复位失败

    并发主要血管损伤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差

    并发主要神经损伤

  • 解析:切开复位的指征:①骨折端之间有肌肉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②关节内骨折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③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④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⑤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应行切开复位;⑥不稳定性骨折,如四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及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

  • [单选题]胆道蛔虫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下列不正确的是
  • 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


  • [单选题]一般不引起梗阻性黄疸的疾病是
  • 左肝内胆管结石

  • 解析: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引起梗阻性黄疸。

  • [多选题]关于三腔二囊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使用前应将三腔二囊管置于水中,检查是否漏气

    经鼻插入50~60cm,抽得胃内容物

    放置24小时后,出血停止,可排空气囊,观察12~24小时

    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5天

    每12小时应排空气囊10~29分钟

  • 解析:认真检查三腔二囊管气囊有无松脱、漏气,充气后膨胀是否均匀,通向食管囊、胃囊和胃腔的管道是否通畅。找到管壁上45、60、65cm三处的标记及三腔通道的外口。抽尽双囊内气体,将三腔管之前端及气囊表面涂以液体石蜡。将三腔管从病人鼻腔送入,达咽部时嘱病人吞咽,使三腔管顺利送入至65cm标记处,如能由胃管腔抽出胃内容物,表示管端已至幽门。每2~3小时检查气囊内压力一次,如压力不足应及时注气增压。每8~12小时食管囊放气并放松牵引一次,同时将三腔管再稍深入,使胃囊与胃底粘膜分离,放气前先口服液体石蜡15~20 ml,以防胃底粘膜与气囊粘连或坏死。30分钟后再使气囊充气加压。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取下牵引砂袋并将食管气囊和胃气囊放气,继续留置于胃内观察24小时,如未再出血,可嘱病人口服液体石蜡15~20 ml,然后抽尽双囊气体,缓缓将三腔管拔出。

  • [多选题]下列哪些是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血气胸

    淤胆和肝功能损害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 解析:常见的肠外营养的并发症主要有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脏器功能损害及代谢性骨病等。血气胸是中心静脉导管放置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淤胆和肝功能损害长期肠外营养所致的并发症,其原因与长期禁食时肠内缺乏食物刺激、肠道激素的分泌受抑制、过高的能量供给或不恰当的营养物质摄入等有关。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是肠外营养引起的代谢性并发症。而腹泻和腹胀是肠内营养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误吸及吸入性肺炎也是肠内营养严重的并发症,两者并非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单选题]脾切除多数病人溶血程度明显减低,可减少输血量的疾病是( )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 解析: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脾切除脾切除治疗可使病人长时间地控制贫血 由于出生后前几年在无脾状态下有发生严重败血症的危险,故患者行脾切除术至少要5~10岁后。脾切除术可使预后改善,但并不能纠正溶血状态 在术前需要输血者,术后则可能不需要输注 较年轻儿童经过快速的造血生长“追赶”期 运动耐受性改善。尽管不能完全排除再障危象的发生的可能 但发生后常较轻 术后经过改善初期后,Hb可能逐渐降低。病人术后网红细胞数量增加时 说明不完全代偿性溶血过程持续存在。在选择病人行脾切除术时,红细胞生存期及脾脏血容量的术前评估意义不大 因为部分病人肝脏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脾脏似乎破坏缺陷更严重的红细胞 总之,贫血越严重,则脾切除效果越好

  • [单选题]关于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的错误描述是( )
  • 结节包膜光滑


  • [单选题]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 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z4rj5w.html
  • 相关资料
    考试资料
    相关科目: 内科护理(正高) 超声医学技术(正高)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正高) 疾病控制学主治医师(代码:361)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9) 广东省药学专业中级(药学类) 医学临床三基(医院管理分册) 中医临床三基(医技) 口腔学专业知识 药学(师)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