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32℃

C

题目:某新生儿,男,出生体重3200克,生后 72小时,无窒息。母欲将其置于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最好是

解析:C。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至关重要。体重、出生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出生体重>2.5kg,出生2天以后的中性温度是32℃。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入院后静脉补液,下列哪组液体治疗较合理
  • 第1天补液量:120~150ml/kg,液体种类: 2/3含钠液,累积损失补:50~100ml/kg

  • 解析:根据年龄8个月,饮水少,尿少,体重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较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四肢稍凉,血钠125mmol/L,判断本病例为中度低渗性脱水。第一天补液总量为120~150ml/kg,溶液种类应选2/3张含钠液。累计损失量中度脱水为50~100ml/kg,先按2/3量给予。

  • [单选题]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
  • 适于胎龄儿


  • [单选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时间是
  • 生后喂奶后2~3天

  • 解析: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为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若未喂奶,无蛋白负荷,血中苯丙氨酸不上升,易造成假阴性;新生儿出生后TSH有生理性增高,2天后恢复正常,所以应生后喂奶后2~3火采血。

  • [单选题]病情平稳后在局麻下做肾活检。病理报告:免疫荧光,IgG(++),IgA(++),IgM(++),C3(+++),Fib(++),在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呈颗粒状沉积;光镜示肾小球增大呈分叶状,系膜细胞明显增生,肾小球滤过膜增厚并呈双轨状。根据以上病理报告可诊断为何种肾小球肾炎
  •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 解析:根据WHO1982年关于肾小球疾病分类方案,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分为:①微小病变:免疫荧光阴性。光镜下基本不能发现病变,偶尔可见有系膜细胞轻度增殖或系膜基质轻度产生。②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指部分肾小球和(或)肾小球局部性的病变,病变的性质可以是硬化坏死、增殖、渗出等。③弥漫性病变。A.膜性肾病指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钉突形成,甚至呈梯状结。B. 增殖性病变:a.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b.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系膜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及基质通过副系膜区插入内皮及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并由于免疫复合物的刺激,内皮细胞产生基膜样改变而致“双轨”现象;C毛细血管内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以致毛细血管腔狭窄;d.致密沉积物性肾小球肾炎,该病是膜性增殖性肾炎的一种亚型,除具有膜性增殖性肾炎的改变外,主要是肾小球基底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电子致密物沉积;e.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包氏囊上皮细胞增生并形成新月体(半月体)改变。四、硬化性病变:肾小球肾炎各种病理改变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弥漫性硬化,呈“玻璃球”改变。根据以上的病理特点。本例病理诊断为: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其余均为错误的。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zkoyww.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结核病(正高) 放射医学(正高) 疾病控制(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正高) 普通外科学(副高) 学校卫生与儿少卫生(副高) 儿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2) 口腔医学技术(师)(代码:205) 理化检验技术(士)(代码:109) 住院医师规培(超声医学科)
    推荐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