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宣穴点刺出血所治的病证是( )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结合应用的穴位有高热#
昏迷#
咽喉肿痛#
中暑#
泄泻膏肓俞#
中府#
支沟#
肩井
悬钟#
- 一旦出现晕针情况,其首要措施是茯苓泽泻汤证临床表现为( )常用选穴方法有口苦、咽干、目眩三症已充分反映了少阳病( )针刺人中等穴
吸氧
立即停止针刺#
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
灸关元等穴反复干呕
反复呕吐
朝食
- 皮肤针治疗咳嗽,正确的是湿热痢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温病的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主要在于( )肩关节周围炎的基本治则是取项后、背部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
取颈前喉结两侧足阳明胃经#
取穴:肺俞、膏肓、大
- 石决明的适应证是针灸治疗虚证崩漏应善消“米面薯芋食积”的药物是元气的生理功能是气逆喘息、烦躁失眠
血热吐衄、崩漏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针刺用补法#
可施用灸法#
针刺用泻
- 与主客配穴相关的是治疗与脏腑组织有关疾患的刺激线宜选原穴#
五输穴
募穴
络穴#
下合穴颞后线
颞前线
额旁1线#
额旁2线#
额旁3线#
- 《针灸大成》对针灸手法的贡献主要有乳癖兼见冲任失调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下列哪些方剂可用于治疗寒疝( )九针
针刺八法#
提出“刺有大小”#
提出“针刺十四法”
提出“下针十二法”#内关
血海#
太冲
太溪
三阴交#厚朴
- 下列药物火煅后可以内服的是治疗急惊风宜下列哪些症状为清燥救肺汤与沙参麦冬汤所共有( )龙骨#
雄黄
石决明#
石膏
朱砂补法
泻法#
只针不灸#
只灸不针
火罐身热#
口渴#
干咳#
气逆而喘
苔薄白或薄黄而燥急惊风多
- 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临床上常分为人外感于寒时的症状有(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者宜配用的腧穴是腱鞘囊肿可发生的部位为筋痹
痛痹#
着痹#
冷痹
- 头针疗法治疗颤证,常用穴线是治疗腱鞘炎可取何穴为主穴便秘与下列哪些脏腑有关顶中线#
颞前斜线
枕下旁线
顶旁1线#
顶旁2线#后溪
阳溪#
列缺#
阿是穴#
合谷#肝#
肾#
大肠#
小肠#
胃#阳溪、列缺、阿是穴、合谷是治疗
- 外伤性截瘫的治则是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表现是高血压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脉细涩者宜选用的腧穴是治疗心绞痛宜取的郄穴是滋养肝肾、补益气血
疏通督脉、调和气血#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针刺为主,以针刺为主;其早期可为
-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下列各方用于治疗痉病的方是哪几首( )泻南补北法#
培土制水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佐金平木法#桂枝附子汤
栝楼桂枝汤#
麻黄加术汤
大承气汤#
葛根汤#
-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内容,现代人"半百而衰"的原因包括( )2.震颤麻痹僵直严重者治疗应在基础处方上加灸以酒为浆#
醉以入房#
恬恢虚无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大包#
肝俞
足三里
期门#
百会
- 《金匮要略》肾气丸所体现的治则是( )下列属于经脉的是( )益气之虚以生血
补阴之虚以生气#
养血之虚以润燥
助阳之弱以化水#
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二
- 针灸治疗遗尿的基本穴方为下列可用来治疗肘劳的穴位有厥证治法包括( )中极#
关元#
阴陵泉
膀胱俞#
三阴交#曲池#
肘髎#
手三里#
手五里#
阿是穴#回阳救逆法#
辛寒清热法#
寒温并用,安蛔止痛法#
舒肝解郁法#
温胃
-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肝肾亏虚型除取基本处方外,可配既能治鼻渊,又能治风湿痹痛的药物是风池
肾俞#
肝俞#
太冲
太溪#细辛#
白芷#
苍耳子#
辛夷
羌活风池、太冲均为基本处方穴位。
- 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共有的药物是( )风阳上扰眩晕耳针取穴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晕针时可针刺滑石、泽泻、通草
厚朴、半夏#
淡豆豉、藿香
杏仁、蔻仁、苡仁#
滑石、竹叶、藿香肝#
胆#
脾
缘中
胃足三里#
人中#
- 三阴交的取穴法是烂喉痧之毒燔气营证可见( )下列与肺肾相关关系直接相关的是治疗肺脾气虚型遗尿,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固定标志取穴法#
活动标志取穴法
拇指同身寸法
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咽喉红肿糜烂,声
- 黄芪的适应证是位于胫骨内侧面中央的穴位有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气虚水湿失运之浮肿小便不利#
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中
- 风温热炽阳明主要症状是( )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织有( )只针不灸、泻法可用于心和心包的病症是大热渴饮#
汗出#
脉大#
心烦
苔黄燥#十五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心脉瘀阻#
- 治疗乳少的基本处方是石决明的适应证是针刺治疗阳黄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气海
膻中#
太冲
少泽#
乳根#气逆喘息、烦躁失眠
血热吐衄、崩漏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脾俞
内庭#
中
-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适应证有治疗足跟痛应针灸并用,针用属攻下药的药组的是哮喘的诊断依据有18~80岁#
发病4小时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发病6小时内(尿激酶)#
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1小时以上,且比较严
- 运用温病通下逐邪法的注意点是( )在下列各项中,哪些是风引汤的药物组成耳穴“神门”可用于治疗里热未成实结者不宜盲用#
平素体虚者宜攻补兼施#
津枯肠燥者忌用通腑泄热法#
下后邪气复聚再下应慎#
无郁热结滞者不宜
- 肩关节扭伤常选取的主穴有暑厥的症状表现可见( )肩髃#
肩髎#
臑俞#
天牖
肩贞#口眼歪斜
时有谵语#
半身不遂
猝然昏倒#
舌绛#
- 十宣穴点刺出血所治的病证是( )赤芍的主治证是高热#
昏迷#
咽喉肿痛#
中暑#
泄泻血瘀痛经#
肝郁胁痛#
温毒发斑#
血热吐衄#
癥瘕腹痛#
- 既能镇惊定神,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属于本经子母补泻补母法用穴的是十五络脉中,除十二经脉的络脉外,还有少阳中风的特有表现为( )琥珀
远志
朱砂
磁石#
龙骨#肺虚取太渊#
肝虚取曲泉#
脾虚取太白
肾虚取太溪
胆虚
- 牛黄的功效是葛根除能解肌退热,透疹升阳外,并能湿热困阻中焦的症状特点是(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镇惊安神止痛
止痉
止泻#
止带
止渴#发热汗出不解#
口渴不欲多饮#
脘痞呕恶,便溏色黄#
心中
- 瘀血阻络型胁痛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下列腧穴中,各穴之间距离2寸的是治疗外伤性截瘫的基本处方的用穴有肾俞
迎香透四白
膈俞#
阿是穴#
中脘郄门与间使#
大陵与内关#
阳池与外关#
郄门与曲池
曲池与手三里#损伤脊柱上
- 下列有关扭伤的叙述正确的是属特定穴的有( )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活血的药物是以扭伤局部及邻近取穴为主#
阿是穴不适用于扭伤
陈旧性损伤可在针刺的基础上加灸#
陈旧性损伤不可加灸
刺络拔罐疗法将加重病情公孙#
隐白
- 《素问·痿论》所说的"肝热"的诊断要点包括( )治疗淋症的基本处方是入齿的经脉是( )瓜蒂散证可见( )色苍#
色黑
爪枯#
肉蠕动
齿槁中极、膀胱俞#
三阴交、阴陵泉#
脾俞、足三里
肝俞、太冲
血海、膈俞足阳明
- 据《素问·痹论》,五体痹内传脏腑的病理机制为《金匮要略》中用以攻逐饮邪的方剂是( )土性“稼穑”的引申义是五体痹久而不去#
病人的体质素亏
营卫失调
痹邪直接侵入五脏
复感于痹邪#厚朴七物汤
厚朴大黄汤#
十枣汤#
- 仲景认为产妇喜汗出是因为( )以下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防风的功效有外感风邪
气虚不固
里热熏蒸
亡阴血虚#
阳气独盛#内关#
丰隆
外关#
列缺#
公孙#赤
- 叶天士《温热论》中关于温病的发生与传变规律为:( )具有敛肺止咳功效的药物是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温邪上受#
外感温邪
首先犯肺#
热闭心包
逆传心包#五味子#
罂粟壳#
诃子#
白果#
紫苏子泻法#
补法
只针不灸#
- 治疗咳嗽的基本处方是治疗阑尾炎伴有恶心呕吐的,提出( )大小陷胸证的不同点是针灸治疗气虚月经先期、量多正确的是针灸治疗呕吐应取的主穴为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处方是下列属于过逸致病的常见症状是据《素问·痹
- 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局部取穴用属于治疗恶露不绝基本处方的穴位是《素问·痿论》提到痿证的病因有( )四加减正气散和五加减正气散的主药是( )治疗中消证宜耳针临床常用的刺激方法有阴虚火旺型鼻出血的治则
- 《金匮要略》指出瘀血的症状表现有(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五脏失守"的病候是( )针灸治疗麦粒肿的治则是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临床常用的天灸法有服药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基本处方是
- 可选用的耳穴有( )桂枝人参汤证可见( )暴受惊恐,频频惊叫,醒后啼哭,惊惕频作,苔薄,质清稀,属阴的是五苓散主治的症候有哪些( )叶天士认为,邪在肺卫的治法包括( )化生血液
推动生长发育#
调控脏腑生理活
- 阳明病的主要成因是( )关于原发性痛经,叙述正确的是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下列各穴中,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是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可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的药物是他经传来#
本经自发#
体质虚弱
过早发汗#
- 月经不调可用北沙参、麦冬的共同功效是针刺#
艾灸#
拔罐
耳针#
皮肤针#养阴润肺#
清心除烦
清胃热生津#
润肠通便
益气化痰拔罐不适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 大柴胡汤证中"按之心下满痛者"一句阐明了哪些重要内容( )头针治疗痴呆头针用穴可有青光眼实证的治则是毫针刺法中常用的进针方法有( )湿热型疝气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戒毒综合征的肝风扰动型,可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
- 治疗牙痛的基本处方是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叶天士认为,发生战汗后,脉静身凉,应注意的是( )下关#
颊车#
合谷#
迎香
内庭#骨针#
石针#
铁针#
金银针#
青铜针#宜养胃生津#
宜令病者安舒静卧#
不宜再用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