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志学网发布2023卫生职称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培基础知识每日一练(10月14日)相关信息,更多2023卫生职称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培基础知识每日一练(10月14日)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 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B.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常见连续多代发病家族史
C. 基因定位于13q14~21,很可能编码一种与金属转运有关的P型ATP酶
D. 90%以上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P)明显减少,而肝内前铜蓝蛋白正常,所以CP合成障碍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E. 由于铜不能与铜结合蛋白结合,过量铜沉积于肝、脑、等组织而致病
2. [多选题]癫痫部分运动性发作的特点是
A. Todd瘫痪
B. 病灶多位于中央淘以后
C. 语言有时中断
D. 局部的抽动
E. 杰克逊(jackson)发作
3. [单选题]医务人员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A. 意志坚强
B. 情绪稳定(emotional homeostasis)
C. 沟通专家
D. 是优秀的决策者
E. 以上都对
4. [单选题]日高脓肿的桌源有
A. 耳源性、血源性、转移性、外伤性、结核性
B. 耳源性、血源性、外伤性、结核性、隐源性
C. 耳源性、血源性、外伤性、鼻源性、结核性
D. 耳源性、血源性、外伤性、鼻源性、隐源性
E. 耳源性、血源性、化脓性、结核性、真菌性
5. [单选题]69岁,男性,糖尿病10年,昏迷2天入院。血压21/11kPa(157.5/82.5mmHg),脉搏90次/分,体温36℃,血糖38mmol/L,尿糖(++++),酮体(±)。在检查中哪种表现最可能出现
A. 呼吸深大,有酮体味
B. 有惊厥及抽搐表现
C. 皮肤潮湿多汗
D. 有明显恶心及呕吐
E. 腹部压痛
6. [单选题]定位于19p13.lq21和lq31疾病基因位点的头痛是
A.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B. 视网膜动脉偏头痛
C. 无先兆型
D. 基底型偏头痛
E.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
7. [单选题]在药物治疗中,临床医生应遵循的道德要求不包括的是
A. 对症下药、剂量适宜
B. 积极使用、贵重药物
C. 合理配伍、细致观察
D. 节约费用、公正分配
E. 严守法规、接受监督
8. [多选题]关于脊髓的血液循环,叙述正确的有
A. 前动脉起源于椎动脉,供应脊髓前1/3区域的血液
B. 后动脉起源于椎动脉,供应脊髓后1/3区域的血液
C. 前动脉起源于甲状腺动脉,供应脊髓中1/3区域的血液
D. 根动脉分出根前动脉与根后动脉,与脊髓前、后动脉吻合
E. 上胸段血管细小容易发生缺血
9. [多选题]为了解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是否正常,检查内容包括
A. 注意力
B. 记忆力
C. 定向力
D. 计算力
E. 理解力
10. [单选题]重症肌无力常合并以下哪种疾病?
A. 小细胞肺癌
B. 甲状腺功能亢进
C. 多发性肌炎
D. 胸腺增生或胸腺瘤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11. [单选题]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最常见的诱因是
A. 使用镇静剂
B. 高浓度吸氧
C. 精神紧张
D. 过度疲劳
E.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2. [单选题]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好发部位是
A. 额顶部
B. 枕顶部
C. 颞部
D. 矢状窦旁
E. 额极部
13. [单选题]男性,29岁,突发四肢乏力不适1天,下肢明显。发病前有饮酒史,既往曾发作2次,每次发作腰穿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生化无异常发现。体检: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感觉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格林-巴利综合征
B. 脊髓肿瘤
C. 急性脊髓炎
D. 周期性瘫痪
E. 颈椎病
14. [单选题]男性,27岁。急性四肢弛缓性瘫痪伴四肢末端可疑对称性痛党减退2周。下列各项检查有助于(helpful to)诊断及鉴别诊断,除外
A. 腰穿查脑脊液蛋白、细胞
B. 血清皮质醇及尿17-羟检查
C. 血清钾检查
D. 肌电图检查(electromyogram examination)
E. 血清肌酶检查
15. [单选题]患者男,58岁,“发作性左眼黑蒙2 d,再次发作伴右侧肢体无力12 h”来诊。有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病史。查体:BP 160/95 mmHg;意识清楚,言语不流利;粗测视力、视野未见异常;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腱反射较左侧活跃,右侧巴宾斯基征(+)。颅脑CT未见出血。其最可能的诊断以及病变血管是
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左侧颈内动脉)
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左侧大脑中动脉)
C.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右侧大脑中动脉)
D. 脑梗死(左侧颈内动脉)
E. 脑梗死(右侧颈内动脉)
16. [单选题]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期间,应注意的事项,以下不正确的是
A. 戒烟
B. 休息
C. 多饮水
D. 多运动提高免疫力
E.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