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学网
搜索

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医学职称2023易混易错每日一练(07月09日)

来源: 志学网    发布:2023-07-09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114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志学网发布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医学职称2023易混易错每日一练(07月09日)相关信息,更多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医学职称2023易混易错每日一练(07月09日)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化妆品中铅时,为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在测定过程中, 应对以下哪种因素给予最多的关注

A. 测定波长
B. 狭缝
C. 乙炔气/空气比值
D. 燃烧器高度
E. 样品提升量


2. [单选题]原子荧光光谱是

A. 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B. 原子的各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C. 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D. 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E. 原子的s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3. [单选题]为了评价检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precision and accuracy),最佳的方法是每天同时测定

A. 空白溶液、标准溶液、样品溶液和加标样品溶液
B. 空白溶液、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
C. 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
D. 空白溶液和样品溶液
E. 空白溶液和加标样品溶液


4. [单选题]食用动物(food animal)油脂主要成分是

A. 饱和脂肪酸
B. 磷脂
C. 色素
D. 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E. 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5. [单选题]一种采样方法在规定的采样流速和采样时间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通过采样器的污染物总量的百分数称为

A. 采样效率
B. 采样功率
C. 采样比率
D. 采样质量比
E. 采样体积比


6. [单选题]气泡吸收管内管出气口折断,虽然仍旧有气泡产生,但不能用来采样的原因是

A. 流量不稳
B. 阻力减少流量增加
C. 阻力增加流量减少
D. 气泡变大,吸收效率降低
E. 气泡路径倾斜


7. [单选题]气相色谱分析定性时,相同色谱柱之间可以通用的定性参数是

A. 调整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
B. 保留时间
C.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
D. 相对保留值
E. 调整保留时间


8. [单选题]气相色谱法中,色谱柱的担体标有WAW DMCS,它表示担体经过下列哪一种处理

A. 酸洗
B. 碱洗
C. 硅烷化
D. 酸洗硅烷化
E. 碱洗硅烷化


9. [单选题]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时,使用活性炭采样,溶剂解吸法时,通常选用二硫化碳作为溶剂的理由是

A. 二硫化碳可提取完全,其他溶剂不能提取完全
B. 二硫化碳无毒无气味
C. 二硫化碳在FID上响应低,不干扰其他成分峰
D. 二硫化碳沸点低,易汽化
E. 二硫化碳保留时间不与苯、甲苯、二甲苯重叠


10. [多选题]当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很低时,可采用吸附管采样,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采样管中可选择的吸附剂有

A. 素陶瓷
B. 多孔硅胶
C. 氧化铝
D. TenaxTA
E. 活性炭


11. [单选题]在强碱性溶液中,镉离子与双硫腙生成的双硫腙镉络合物的颜色是

A. 紫红色
B. 橙色
C. 绿色
D. 红色
E. 蓝绿


12. [单选题]测砷的新银盐法中所用的吸收剂是聚乙烯醇-硝酸银-乙醇溶液,在配制过程的描述中,提出按1+1+2先混合聚乙烯醇溶液和硝酸-硝酸银溶液再加入乙醇,其原因是

A. 防止聚乙烯醇与乙醇先混合,过高的乙醇浓度,导致聚乙烯醇析出
B. 防止硝酸银-硝酸与乙醇混合,过高的乙醇浓度与硝酸产生激烈反应
C. 为了提高聚乙烯醇-硝酸银反应中聚乙烯醇的浓度
D. 防止硝酸银-硝酸与乙醇混合,过高的乙醇浓度,会使硝酸银析出
E. 以上都不是


13. [单选题]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A,样品处理操作不正确的是

A. 样品用盐酸与乙醇溶液加热回流进行皂化处理
B. 用乙醚提取皂液中的维生素A
C. 用水洗乙醚提取液
D. 用氢氧化钾洗除醚溶性酸皂
E. 无水硫酸钠脱水处理醚液后水浴浓缩


14. [多选题]引起相对保留值增加的参数改变是

A. 柱长增加
B. 相比增加
C. 降低柱温
D. 载气流速降低
E. 改变柱长


15. [单选题]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12月),一般化妆品的组成中如含有下列哪一项成分,需要测定α-羟基酸

A. 硬脂酸、月桂酸
B. 月桂酸、乙醇酸
C. 乙醇酸、苹果酸
D. 苹果酸、硬脂酸
E. 柠檬酸、棕榈酸


16. [多选题]以下哪些物质在空气中是以气体存在

A. 二氧化碳
B. 氯乙烯
C. 乙酸乙酯
D. 汞
E. 二氧化硅


  •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web/g89ekw.html
    延伸阅读
    考试资料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