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志学网发布2023卫生职称疼痛学中级职称免费每日一练下载(06月17日)相关信息,更多2023卫生职称疼痛学中级职称免费每日一练下载(06月17日)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单选题]预激综合征最常伴发下列哪种疾病?( )
A. 室性心动过速
B. 窦性心动过速
C. 心房纤颤
D.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E.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 [单选题]下列哪种结构在神经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
A. 轴突
B. 突触
C. 离子通道
D. 受体
E. 树突
3. [单选题]女性病人,55岁,右拇指掌指关节疼痛及弹响4月。检查:右拇指掌指关节掌侧可扪及一小结节,压痛。活动时有弹响。诊断最有可能的是( )。
A. 神经瘤
B. 滑囊炎
C. 狭窄性腱鞘炎
D. 腱鞘囊肿
E. 陈旧性掌指关节脱位
4. [单选题]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A. 严重程度差异性较大,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朦,偶见永久性失明,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相障碍
B. 主干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C. 近段闭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可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对侧偏瘫;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语,可伴尿失禁以及对侧强握反射等;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可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
D. 主干闭塞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读;双侧闭塞导致皮质盲,面容失认症;深穿支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
E. 中脑支闭塞致Weber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脑桥支闭塞致Millard-Gubler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小脑梗死可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脑干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闭塞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5. [单选题]下列哪种结构不属于后纵隔?( )
A. 胸交感神经干
B. 主支气管
C. 内脏大神经
D. 半奇静脉
E. 胸导管
6. [单选题]十二指肠溃疡好发的部位是( )。
A. 下壁
B. 前壁
C. 上壁
D. 后壁
E. 球后
7. [单选题]近年来主张成人首次胸内电除颤的功率为( )。
A. 10J
B. 2J
C. 7J
D. 5J
E. 15J
8. [单选题]下列哪种属于类固醇激素?( )
A. 生长激素
B. 氢化可的松
C. 卵泡刺激素
D. 甲状旁腺激素
E. 促甲状腺激素
9. [单选题]关于疼痛的评估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来自患者本人诉说的疼痛是可靠而有效的测量
B. 疼痛的测量是指应用某些测量标准对疼痛的强度进行测量
C. 通过评估和测量,可以客观地得到患者的疼痛程度
D. 疼痛的评估包括对全过程中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测量
E. 临床工作中以VAS、MPQ和PBS最为常用
10. [单选题]中枢神经损伤( )。
A. 神经纤维轻度损伤
B. 神经轴突严重破坏
C. 神经纤维断裂
D. 肌张力增高
E. 神经实质无明显变化(significant change),传导功能异常
11. [单选题]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不包括( )。
A. 生理完整性
B. 绝缘性
C. 双向传导性
D. 相对不疲劳性
E. 协同性
12. [单选题]患者仰卧,伸膝放松,检查者用一手虎口对着髌上囊压住膝部,将膝关节液压入髌骨下,一手轻压髌骨后迅速松开,可感觉到髌骨浮起即为阳性,是( )。
A. McMurray试验
B. 浮髌试验
C. 伸膝试验(Pisani征)
D. 髌骨摩擦试验(Soto-Holl征)
E. Helfet征
13. [单选题]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和颈外动脉的平面的是
A. 舌骨平面
B. 甲状软骨上缘(upper border of thyroid cartilage)
C. 甲状软骨下缘
D. 环状软骨
E. 第6颈椎横突
14. [单选题]50~70岁男性多见,持续时间长,24小时内能完全恢复,发作频率较多,进展至脑梗死机会少。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大多不伴耳鸣(脑干前庭系统缺血),少数伴有耳鸣(累及内听神经);特征性症状:跌倒发作(脑干网状系统缺血)、短暂性全面性遗忘(transient global amnesia)症(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内侧、海马)、双眼视力障碍(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累及枕叶皮层)。上述临床表现符合对下面哪种疾病的描述?( )
A. 脑梗死
B. 颈内动脉系统TIA
C. 脑卒中
D.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E. 脑出血
15. [单选题]最能减少输血的并发症且无传染疾病危险的是( )。
A. 输白蛋白制剂
B. 输新鲜血
C. 输浓缩红细胞
D. 输新鲜冷冻血浆
E. 自体输血
16. [单选题]小儿疼痛的生理特点哪项是不正确的?( )
A. 回避性
B. 早发性
C. 高应激反应性
D. 不敏感性
E. 易疲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