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学网
搜索

2024医学检验技术医学高级职称(正高)全真每日一练(06月29日)

来源: 志学网    发布:2024-06-29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307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志学网发布2024医学检验技术医学高级职称(正高)全真每日一练(06月29日)相关信息,更多2024医学检验技术医学高级职称(正高)全真每日一练(06月29日)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多选题]再障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主要有

A. 物理因素
B. 造血干细胞异常
C. 造血微环境缺陷
D. 免疫机制异常
E. 遗传倾向


2. [多选题]关于神经组织糖代谢的特点不正确的描述是 ( )

A. 神经组织中葡萄糖的浓度高于血浆
B. 葡萄糖是神经组织最重要和实际上惟一有效的能量来源
C. 血中葡萄糖的正常水平和通过扩散进入神经组织的少量磷酸己糖,是维持脑的日常功能运转所必需
D. 代谢方式主要为磷酸戊糖途径
E. 缺氧时,丙酮酸、乳酸堆积可危害大脑功能


3. [多选题]Ig血清型的抗原标志有 ( )

A. 同种型
B. 同种异型
C. 独特型
D. 异嗜型
E. 自身抗原型


4. [多选题]关于血清HBV-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急性HBV感染可靠的诊断指标
B. 临床上可能会出现HBsAg阴性,而HBV-DNA为阳性的情况
C. 在外周血中的出现要早于血清学抗原抗体指标
D. HBeAg阴性而抗-HBe和抗-HBc阳性者,血清HBV-DNA肯定为阴性
E. HBV感染恢复期,抗-HBs阳性,HBV-DNA一般为阴性


5. [多选题]关于肝素抗凝机理,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抑制凝血活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发生凝集
C. 解除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D. 同钙离子结合生成复合物,除去钙离子
E. 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6. [多选题]尿上皮细胞来源对应正确的是

A. 立方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B. 大圆上皮细胞--表皮移行上皮细胞
C. 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
D. 小圆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E. 鳞状上皮细胞--尿道、阴道的表层


7. [多选题]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包括:

A. 不稳定血红蛋白(unstable hemoglobin)
B. 轻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C. 血红蛋白H病
D. 血红蛋白Barts病
E. 中间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8. [多选题]下列哪些成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成分 ( )

A. 几丁质
B. 胞壁酸
C. 磷壁酸
D. 肽聚糖
E. D型氨基酸


9. [多选题]关于凝血检验,正确的是

A. 抗凝剂浓度为0.109mol/L
B. 与血液的抗凝比1:9
C. 抗凝比升至1:7时不产生显著影响
D. 纤维蛋白原不受抗凝比影响
E. 可以使用3.6%的枸橼酸钠


10. [多选题]下列关于免疫浊度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速率散射比浊法精密度优于单向免疫扩散法和终点散射比浊法
B. 速率散射比浊法精密度比单向免疫扩散法和终点散射比浊法差
C. 免疫比浊法自动化检测分析时必须启动抗原过量的自动检测程序
D. 在进行抗原过剩检测时,加入已知校正样品时浊度峰出现再次上升表示抗体仍有过剩,待检抗原的含量在系统检测的线性范围内
E. 在速率散射比浊法进行抗原过剩检测时,加入已知校正样品时浊度峰出现再次上升表示抗体没有过剩,待检抗原的含量超出了系统检测的线性范围,需重新稀释后再检测


11. [多选题]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 ( )

A. 高密度脂蛋白增高
B. 凝血因子Ⅶ
C.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D. 饮酒
E. 血浆纤维蛋白原


12. [多选题]HIV的结构基因包括 ( )

A. gag基因
B. pol基因
C. env基因
D. tat基因
E. nef基因


13. [多选题]为发挥工具酶的催化效能,形成最佳的酶试剂配方,必须确切地掌握

A. 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B. 酶的分子量、等电点、Km
C. 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
D. 酶的辅助因子
E. 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14. [多选题]生理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多尿见于 ( )

A. 饮水过多
B. 输注生理盐水
C. 输注葡萄糖
D. 尿崩症
E. 糖尿病


15. [多选题]关于Fv,说法正确的有 ( )

A. 是抗体的最小单位
B. 具有单一抗原结合位点
C. 由VH和VL组成
D. Fv又称“生物导弹”
E. 为完整抗体的1/6


16. [多选题]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有 ( )

A. 中性粒细胞
B. 肥大细胞
C. NK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web/rk74rd.html
    延伸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