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志学网发布2023副高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分泌学(副高)相关专业每日一练(08月19日)相关信息,更多2023副高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分泌学(副高)相关专业每日一练(08月19日)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医学副高)频道。
1. [单选题]艾滋病防治的行为干预措施不包括
A. 早期发现感染者和有助于危险行为改变的自愿咨询检测措施
B. 规范、方便的性病诊疗措施
C. 未经同意公布艾滋病病人的病情以引起社会对艾滋病的重视和关注
D. 针对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预防和人工代乳品喂养措施
E. 健康教育措施
2. [单选题]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德规范,将社会的医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医德品质的活动是
A. 医德活动
B. 医德修养
C. 医德评价
D. 医德教育
E. 医德决策
3. [单选题]对于拔牙适应证,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 外伤移位严重或脱位的牙应拔除
B. 所有的残根均应拔除
C. 髓腔壁吸收过多,穿通,容易发生病理性折断的牙应拔除
D. 所有颌骨骨折或牙槽突骨折累及的牙,均应拔除
E. 所有的埋伏牙均应拔除
4. [单选题]全冠粘固较长时间后出现过敏性疼痛,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A. 继发龋
B. 牙龈退缩
C. 楔状缺损
D. 粘固剂溶解
E. 粘固剂刺激
5. [单选题]人们对医疗行为进行道德价值判断是通过
A. 医德活动
B. 医德教育
C. 医德修养
D. 医德评价
E. 医德境界
6. [单选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A. 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由于医务人员疏忽而发生的不良后果;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
B. 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由于医务人员过于自信而发生的不良后果;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
C. 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由于医务人员技术原因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
D. 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发生并发症;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
E. 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
7. [单选题]正常结合上皮的组织学特点是
A. 无角化,有上皮钉突
B. 无角化,无上皮钉突
C. 正角化,有上皮钉突
D. 不全角化,有上皮钉突
E. 不全角化,无上皮钉突
8. [单选题]MBT直丝弓托槽中上中切牙预设的转矩角是
A. 2°
B. 7°
C. 12°
D. 17°
E. 22°
9. [单选题]休克的早期临床表现是
A. 脉搏细而快,血压升高,烦躁
B. 脉搏细而慢,血压下降,烦躁
C. 脉搏细而慢,血压下降,表情淡漠
D. 脉搏细而快,尿少、昏迷
E. 脉搏细而快,四肢湿冷,情绪激动
10. [单选题]正常人每日分泌唾液总量的多少是由腮腺和下颌下腺所分泌的
A. 50%
B. 60%
C. 70%
D. 80%
E. 90%
11. [单选题]被称为面侧深区钥匙的是 ( )
A. 翼丛
B. 颌内动脉
C. 下颌神经
D. 翼外肌
E. 面深淋巴结
12. [单选题]不属于真性牙源性肿瘤的为
A. 牙瘤
B. 成釉细胞纤维瘤
C. 成釉细胞瘤
D. 牙源性纤维瘤(odontogenic fibroma)
E.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
13. [单选题]患者,男,40岁。因口腔颌面部创伤致舌体裂伤,出血明显,口底肿胀。首先应采取以下何种止血方法
A. 注射止血针
B. 用纱布块填塞止血
C. 指压患侧的颈总动脉
D. 行舌裂伤清创缝合术
E. 做颈外动脉结扎术
14. [单选题]患者男,30岁。诉自发性牙痛2天,口含冰块可暂时缓解,拟诊为
A. 急性根尖周炎
B. 急性牙髓炎化脓期
C. 急性冠周炎
D. 急性牙周脓肿
E. 可复性牙髓炎
15. [单选题]人体实验应该得到受试者完全知情同意、并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自愿的状态下进行这一原则最早出自
A. 1949年《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
B. 1964年世界医学会《尔辛基宣言》
C. 1946年《纽伦堡法典》
D. 1968年世界医学会《悉尼宣言》
E. 1975年世界医学会《东京宣言》
16. [单选题]与牙周炎发生关系密切的菌斑是
A. 龈上菌斑
B. 光滑面菌斑
C. 颈沿菌斑
D. 龈下菌斑
E. 邻面菌斑